青岛市劳动争议十大典型案例 | 用人单位在工伤认定作出前私下与工伤职工达成的数额明显过低的赔偿协议无效

来源:青岛12333作者:日期:2016-08-04


案情简介

2008年9月27日,侯云霞上班途中在信元公司门口受伤,受伤后,侯云霞被送往莱西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2009年2月,侯云霞向莱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2009年2月28日,莱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西劳社认字(2009)第67号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侯云霞之伤为工伤。2009年8月4日,青岛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侯云霞之伤构成八级伤残。后,信元公司对该鉴定结论不服,向山东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鉴定申请。2010年7月28日,山东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认定侯云霞之伤构成八级伤残。

20091130日,侯云霞向莱西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请求信元公司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资21028元、一次性伤残补助金23790元、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33306元、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47580元、护理费6060元、鉴定费200元、伙食补助费3870元、经济补偿金14274元。

  仲裁期间,侯云霞与信元公司于2010325日自行达成调解协议,该协议约定,双方于200812月终止劳动关系,信元公司于2010325日一次性支付侯云霞工伤待遇(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等)赔偿款共计2万元,其余权利及请求,侯云霞予以放弃。后侯云霞又申请仲裁,要求信元公司给付相关工伤待遇。信元公司基于上述协议,主张其不应再承担侯云霞的工伤待遇


裁判结果

法院经审理认为,工伤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在因工或职业病或与从事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及行为时,因人身受到伤害导致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因工死亡,因此导致本人和家庭收入中断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治疗需要以及相应赔偿而设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内容。该制度的设立,既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侯云霞作为工伤职工,其所享受的相关工伤待遇是其本人及其家庭以后生活的重要保障。信元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及时、足额给付侯云霞相关工伤待遇系其法定义务,该义务系强制性民事义务,非经法定程序及法定事由不得免除。

据此,法院认为涉案调解协议存在以下不当之处,不能作为信元公司免除其法定义务的理由:1、该调解协议签订时,因信元公司对青岛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向山东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重新鉴定申请,侯云霞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尚未最终作出。此时,侯云霞尚不清楚其伤残等级程度从而无法正确判断其工伤待遇。在此情况下,信元公司利用其优势地位,与侯云霞签订调解协议,故不能认定该协议系侯云霞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2、信元公司通过调解仅给付侯云霞2万元,数额仅为侯云霞法定应得工伤待遇76742.4元的26%,数额明显过低,故调解协议的内容显失公平;3、调解协议约定双方于200812月终止劳动关系,此时侯云霞应享受的停工留薪期尚未结束,故该协议内容显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及《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

    如上所述,信元公司通过所谓调解的形式免除其应承担的绝大部分法定义务的行为,既不符合法律规定,也不符合社会公序良俗,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信元公司应依法给付侯云霞相关工伤待遇。


注:

 2016年1月26日,青岛中级人民法院与青岛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青岛《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白皮书》及青岛市十大典型案例。

十大典型案例是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多年后、通过总结审判经验的基础上,对2008年至2015 年9月全市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找出了当前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多方预防化解劳动人事争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相关建议,为促进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言献策   


      关注“青岛12333”微信公众号后,可点击“查看历史消息”阅读近期发布的有关政策内容。



在线客服 计算器 意见反馈

BMFWDT

社保交通咨询请关注便民服务大厅公众号

点击可复制微信关注公众号,找人工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