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
近段时间, “慢就业” 成为网络热词。 “慢就业” 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 而是暂时选择游学、 支教、 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 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 “慢就业” 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如何看待 “慢就业” 这一现象? 如何更好地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针对这些问题, 各专家给出了意见。
01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
慢就业”现象之所以出现并越发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慢就业”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结果。以往人们习惯于“毕业即工作”的传统就业观念和模式,而当前大学生却主动或被动地改变了这一观念和行为方式,个人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越来越多地考虑工作的个人满意度。
其次,“慢就业”说明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的改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就业市场日臻完善,大学生获取求职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和多样化。他们对就业问题、职业世界的了解也相对以前明显增加,从而能够更自主地对自己进行定位,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就业路径。
再次,“慢就业”也反映出大学生从学校到职场这一过渡阶段模式的变化。我们知道,大学生一般在毕业两三年后才能真正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确定工作方向、单位和岗位,以往这一过渡阶段大都是在就业后通过工作单位、岗位的不断调整完成的。而“慢就业”则使这一环节显性化,当然也可能使原来在工作中完成的过渡时间缩短。
此外,“慢就业”还是当前学习、就业顺序变化的反映。以往人们往往是在接受过教育后开始工作,且会将这一状态持续下去。但现代社会,学习、就业顺序频频变化,由于创业等原因中断学业,出于充电等考虑暂时放弃工作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慢就业”现象的出现。
02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多元性和宽容性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也变得多元化。毕业后马上工作,过两年买房结婚的方式已是过去式,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都是“90后”,家庭条件优越,很多毕业生对于赚钱没有迫切的需求,所以更想去提高自己,或者追求更高的发展。他们的工作,也不再局限在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环境下,很多大学生会选择新媒体或者当网红等职业。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强迫他们毕业就去就业,只要自己有挣钱的能力,不是“啃老族”,“慢就业”也不需要太多指责。
03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安定
如今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大,表面看生活环境较“60后”“70后”当年优越不少,但大多数人可能一毕业就进入一个“过渡状态”,甚至会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这些人在这个讲究“快”的时代走走停停,始终在观望有没有能达成他理想的机会。随着其他人的工作格局逐渐固化,他们很可能成为“慢就业”族。但这并不意味着“慢就业”是一种消极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慢就业”就是一个与家人和社会交换意见、比较眼前和长远利益的过程,在追求梦想的时候,是允许有一些波折出现的。
04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范和生
随着“慢就业”者多起来,社会上对他们的看法也应逐步改变。让情感和身体有一定释放的时间和空间无可厚非,但“慢”绝对不应成为蹉跎青春、逃避竞争的借口。
应该把“慢就业”与“啃老”区别开,前者是一种相对积极的选择,是通过逐步认清自己,为以后的道路奠基的过程;后者则是消极被动的,是在逃避社会、逃避责任。
骏伯人力集团全国网点300多个,覆盖全中国大陆31省份!提供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社保及公积金代缴、工资代发、人才派遣、业务外包、高级猎头等服务!
关注骏伯人力集团官方微信,请用微信添加ID:jbhr668或搜索“骏伯人力资源” 或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