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投资股票(原油、白银、天然气、铜,)感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可以添加分析师\薇\信:fslj88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将我埋在,这春天里……
据媒体报道,人社部近日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显示, 截至2015年底,全国的个人账户记账总额已高达4.7万亿元,但账户里的资金却不足1成。这意味着超过9成的资金已经被借用了,存在相当大不能足额支付的隐患。
为什么会出现借用的情况呢?这些被借用的钱会不会重新回到个人账户,来应对我们每个人即将到来的老年?
要理解第一个问题,还需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根据我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这部分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统筹账户。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以北京市为例,用人单位交纳比例为20%(目前为降低企业成本,下调为19%),职工交纳比例为8%。
相应地,我们退休之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也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统筹养老金,另一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
以北京市为例,统筹养老金的月领取额大致相当于退休时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和本人工资的平均数再乘以实际缴费年限再乘以1%。举例来说,假如退休时的工资为1.4万元,职工平均工资为1万元,缴费30年,则每月领取的统筹养老金就是(1+1.4)/2*30*1%=3600元。而个人账户则完全归个人所有,每年按不低于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记息。退休后,按国家规定的计发月数按月领取,如60岁退休则按139个月发放,也就是说把你个人账户里的钱平均139个月,按月发到你手里。
按理说,养老金发放的规定是很清晰的,为什么还会出现借用的情况呢?原因在于我国当前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近10年才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退休职工需要领养老金,但是他们当年没有交过养老保险,既没有统筹账户的余额,也没有个人账户的余额。可是,老一辈人毕竟对国家经济建设也做出过贡献,所以国家就把年轻人交纳的统筹账户部分先发给了退休职工,统筹账户仍然不够的,就动用了个人账户部分,即由年轻人缴费供养老年人养老金的“现收现付制”。
问题是,这种做法在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也带来了养老金账户亏空的问题,即年轻人退休之后将来的养老金从何而来?
为了尽早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前几年在部分省市推出了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试点,以及时补足个人账户,减轻未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养老金支付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退休金的老年人不断增加,而缴费的年轻人却在减少,现收现付制正面临老龄化带来的深刻危机。
根据2015年度《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职工养老保险抚养比已由2014年2.97:1降至2015年的2.87:1,即不到3个在职职工养活1个退休职工。养老金支付危机在东北地区表现更为突出,黑、吉、辽三省在2015年当年均已收不抵支。一方面是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城市,城市化水平高,退休职工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东北地区年轻人口外流较为严重,进入养老金缴费池子的资金减少或放慢。
我国当前已进入老龄社会,但从人口年龄结构的演进来看,目前还只是老龄社会的早期阶段,2030年前后才能到达老龄人口的高峰。所以未来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将持续增加。为此,国家似乎也有调整做实个人账户的意图,而转向名义账户制,即不存钱,只记账。但即使转为名义账户制,也仅是解决眼前一时的问题,想方设法充实养老金账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基本养老金的补充和调剂,目前规模远远不能覆盖将来的养老金缺口。保守估计,假设有1亿人领取养老金,以全国社保基金目前1.8万亿元的规模计算,平摊到每人头上不过18000元,仅能支撑1年之久。所以,国家下一步一定会下大力气划转国有资产继续充实社保基金,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变现基础,将是划转的重点方向。另外,作为个人筹集养老资金的可选渠道,变卖房产、以房养老预计也将成为一个重要途径,不过那时候房地产流动性估计也不会很好。
笔者喜欢研究国际局势和热点事件,专注金融投资领域,主要注重关注国际形势和重要经济数据消息,来对大宗商品进行深入研究与实战,获取更多策略布局和投资规划!现货指导老师v-信:fslj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