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四川省人社厅厅长戴允康
人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人社部门要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推进人社事业全面发展。对四川省人社部门来说,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彰显人社事业新作为?对此,近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人社厅厅长戴允康。
记者:在经济持续下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四川的就业整体形势怎样?当前面临哪些新挑战?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这些挑战?
戴允康:就业是民生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永恒的课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四川是人口大省,全省劳动力供给总量与需求间矛盾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中的职工安置任务艰巨繁重,就业形势比较复杂。
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新创业拓展就业空间,激发创新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因地制宜做好今年5万多名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切实提升贫困家庭子女、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群体就业能力,积极发挥就业脱贫助推作用,不断提升就业质量。
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9.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年未就业毕业生,总量压力很大。我们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为抓手,细化完善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自主创业等政策措施,加强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支持,落实求职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促进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创业。今年,我省青年创业基金已达9300万元,安排资金4000万元用于扩大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规模,增加创业项目孵化功能,形成“众创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阶梯型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截至8月末,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8.62%,略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今年1-8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0.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8%;城镇登记失业率4.23%,控制在4.5%年度目标以内。
记者:四川在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有哪些新实践?
戴允康: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扶持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稳增长、促就业和解决“三留守”等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来抓。省政府建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释放全省1.76亿元返乡创业分险补助资金杠杆效应,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81.9亿元。拨付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各地开展返乡农民工初创培训、创业辅导、创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建设力度,共建成返乡农民工创业园245个,年产值达689.9亿元,创业园区吸纳就业90万人。截至8月末,我省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4.7万人,创办企业1.1万个,实现产值92.4亿元,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在蜀中大地蓬勃兴起。
记者:四川今年在推进脱贫攻坚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戴允康:全省各级人社部门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省厅建立了就业扶贫调度制度,实行按月通报、常态化督查。今年以来,在正常分配就业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我们专门为88个贫困县安排就业扶持资金2亿元,率先完成与省“六有”大数据平台劳动力信息的比对、复核和认定,摸清了全省农村劳动力3987.2万人、贫困家庭劳动力211.1万人并完成实名制登记入库,摸清了今年计划脱贫的贫困家庭劳动力63.8万人。全系统共组织扶贫专场招聘活动591场,省内企业吸纳就业19.1万人,实现跨省有组织劳务输出62.7万人,公益性、公益类岗位安置贫困群众2.86万人。共组织贫困家庭劳动者参加培训8.8万名。实现城乡医保统筹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98.9%。下达“四大片区” 88个贫困县招募计划1014个。
记者:今年,人社部出台了加强和改进人社领域公共服务的意见,四川在这方面有哪些做法?
戴允康:我们将加强和改进人社领域公共服务作为推进系统职能大转变、机制大改革、方式大调整、作风大改进的有力抓手,最终推动实现全省系统整体工作的根本转型。我们对人社领域公共服务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等方面的内容予以明确,对人社部部署的32项工作任务分别从主要措施、进度安排、完成时限、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等方面进行逐一细化。目前,我省已完成覆盖全省人社系统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涵盖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综合业务等内容的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编制完成省本级公共服务事项相对应的办事指南。我们坚持“宁让自己多操心、也要让群众少委屈”理念,大力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创新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在规范档案管理,取消无谓证明,缩减办理时限等10个方面破解“办证多、办事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围绕标准化、法制化、信息化,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自助式”服务和“下沉式”服务,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和群众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