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时间:2016年6月15日 论坛地点:清华科技园分论坛主题:养老金融创新
报告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 博士 关博主旨报告: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关博:大家下午好!
养老金从哪儿来
我觉得养老金融首先就是养老金从哪儿来。我也给各部委做过地方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我觉得养老服务业最重要的瓶颈就是需方没有需求,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钱。2015年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是2200多元,养老机构的床位大概是3500-3600元,中间存在1000多块钱的资金缺口,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发展养老保险制度,向大家提供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更加可靠的资金保障,养老供给侧结构改革也不放弃调节结构和需求的手段。
我们一般都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是老问题,国内有很多知名的专家学者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今天选择的题目,为什么人社部不再公布个人账户空账情况。我们要怎么发展多层次养老体系,怎么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养老金。
我们做实个人账户还是做了很多努力的,这些努力在哪些方面。做实效果是怎么样的,统账结合怎么改。9073只能满足90%老年人的需要,7和3的老年人还是需要多层次保障体系,有资金才能满足服务。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
1993年提出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那个时候还没有想清楚什么是社会统筹、什么是个人账户。从地方试点来看,统账结合有地方自行探索的努力,也有国际社会保障私有化思潮影响。比如在广东佛山,1989年就开始创造出了养老基金专户,面向合同工人群,从性质来看就是个人账户。这是中国自行探索的。还有一个方面必须承认,当时外国的社会保障社会化进程确实给中国养老保险体制发展历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出表现就是海南模式。
当时的制度设计初衷是把劳动保险制度拆分成两块。劳动保险制度的依据是六项扣除理论。马克思认为,企业获得利润进行六种扣除,其中一种是为了职工伤残养老提取的社会保险费。以此为基础,1918年苏联提出了国家保险制度,这种制度一直在运行,在苏东国家广泛建立。大概在1948年,在我国东北地区试点了这种制度,当时起名叫劳动保险。按照老一辈领导人同志的说法“劳动保险就是从苏联国家保险借鉴过来的”。劳动保险在财务筹资上是现收现付模式,是从当期企业结余中计提的。
原来有一部分钱都是给退休职工的,现在有一部分强制储蓄下来,在封闭运行的条件下,假设不增加缴费率,肯定会出现资金缺口。这个资金缺口要转入成本,这是纯学理的概念。当时的制度初衷是希望通过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的自然发展,在制度内消化成本。这个理论是说得通的,而且实践中确实存在着改革的时间窗,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抓住。
当时的经济增长是两位数,老年人的退休金增长大概是8%点多。工资增长快,1995年到2013年增长了16.7%。这意味着投资回报也是两位数,覆盖成本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还有一个大红利是城镇化。2000年的时候,世界银行提出中国的养老基金不能持续。因为他们当时计算的制度内人口只有城镇正规就业的几千万人。现在我们的养老金覆盖将近3.2亿人口,缴费人群多,肯定也能覆盖。当时确实存在时间窗,我计算了问题不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抓住,比如吸引农民工进城,确实降低了缴费率。实际缴费基数没有联动工资增长,产生了空账,2014年个人账户空账规模达到3.4万亿。
为了做实个人账户,政策上确实进行了较大的努力。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此后做实试点范围先后扩大至11个省市。主要是三个措施:一是调整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比例;二是增加财政投入,中央财政补助3.75%,其余部分升级财政负责补助,每年动态增加1%的比例,逐步增加资金积累;三是完善基金管理。中央补助的由中央投资,省里补助的由省里投资。
做实个人账户的两种模式
在做实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模式。一种是补户模式。个人缴费继续当期发,中央财政和省里补助,形成做实的个人账户基金。对应的是当期账户确定补助金额,所以被成为补账户。这笔基金分为两块运营,省里的基金还是按照去年6月份之前《养老基金管理办法》出台之前的办法,基本上就是把定期存款存银行、大额定期存单。省里的那笔约定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签定协议,承诺不低于3.5%的收益率。
另外一个是补缺口模式,个人账户资金直接进入个人账户,统筹账户继续发生缺口。缺口资金,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按3:7的比例出资,省里社保基金负责投资运营。当时养老基金全国统筹,我计算了大连市的回报率在4.1-4.5%之间,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主要是投资国债。
个人账户存在着再空心化的趋势
从实际做实效果来看,个人账户确实是存在着再空心化的趋势。以一个省为例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没有做实。当时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渠道是采用定额包干制的办法。中央财政3.75,是按2004年的3.75进行补助的,每年的补助金额就是10.5。地方财政是之前补的部分,比如2004年的部分继续按照2004年的标准来补。2005年增加1%,这1%就按照2005年的标准来补,2006年继续维持04、05年这个标准,仅对05年新增比例部分按照当年补助,每年的补助大概是3.8亿。该省个人账户金额有6%的增长。到2013年,记账额滚存到145.6亿元,是2004年记账额的6.5倍。如果对应原来的5%的基数,只有6.5倍。2013年当期补助资金68.9亿,中央还是10.5亿,地方拿大头,补助了76.7亿,与145.6亿的记账额相比,形成账实缺口68.9亿,以8%的名义做实比例进行套算,当期实际做实比例仅为4.73%。
累计做实情况更加严峻。因为缺口是越来越大的。按照2013年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金额应该是1002.92亿,累计做实资金308.8亿,累计发生缺口649.12亿,实际做实比例仅为2.46%。因为我们最初提出做实比例5%,2.46%仅仅是一半。
个人账户是通过投资获得收益,统筹账户获得回报来自于在职职工缴费。只要工资涨、经济涨,养老金就会增长。个人账户是来自于投资,高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建立个人账户还是有必要的。从实际运行来看,因为委托全国社保基金进行市场化操作,投资基金获得了比较可观的收益,但没有反哺参保职工,只是体现在养老金的账面上。
做实政策确实透支了制度的远期支付能力。按照赡养比达到1:1.4,资金缺口达到100亿元。省里还要另外筹资超过70亿的资金补个人账户,肯定会增加地方财政压力。当时参与试点的省份,养老金的缴费基数更实。现在全国养老金的实际缴费基础跟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是0.63:1。现在全国11个省的比例是在0.8%左右。
推动统账模式结构性改革,兼论完善多层次体系。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不光要做改革的加法,也要做改革的减法,一些确实不适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的、确实政策效果不好的改革措施应该叫停止,也是供给侧改革有加有减、有扬有弃的应有之意。如果可以做到统筹使用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资金,可以使得企业养老费率阶段性下调2个百分点。因为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很严重,但在“十三五”时期有一个窗口期,现在的老龄化率是16.2%左右,“十三五”末是17.3%,到2025年会达到19%-20%,窗口期确实是经济困难的波谷期,企业可以减负2000亿元左右。从去年以来到现在,中央多次发文,有条件地方养老保险降费率1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减了1.5个点,生育保险减了0.75点,还有9个省减了1个点的医疗保险,加在一起是2300多亿,相当于再减轻2000亿的负担。
重新梳理统账结合组织方式,加快名义账户制度设计。名义账户制度实际上就是个人账户发挥记账作用,不再是作为基金。记账作用可以兼顾个人账户的激励功能,明晰养老金权益,提供更好的便携性。固定养老金制度会产生提前退休津贴的作用,在精算上提前退休,可以拿得更多。现在有很多养老金倒挂的问题,40/50人员到50岁左右就不工作了。不工作了,拿2000块钱,在家休息,为什么不提前退休呢?在下一阶段,我建议借鉴名义账户的做法,不再强调个人账户是否有积累,而是优化结构,更好发挥统账的功能。一定要科学测算,提高个人账户的计算公式,提高保障能力,增强激励机制和保障效能。
加快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如果养老金继续维持空账运行,肯定要加快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个人账户在空账下会产生待遇缺口的问题,中长期制度替代率会低于制度承诺20个百分点左右。目前的制度承诺大概是60个百分点。低工资会达到60个百分点的替代水平。低工资假设是2.5左右,大概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比如美国、德国,不能叫高收入国家,中国到2050年都达不到的水平。现在的工资增长还是高水平,去年全国是9点多,北京是8点多。9点多还是中高收入水平,也就是40多的替代率,工人是30多的替代率,差20-30的百分点,需要多层次第二支柱进行保障。
第二支柱的发展是比较薄弱的。最近几年,企业年金的年增幅比较快,但基数实在太低。企业参加职工是22.39万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3.2亿人,企业职工占比7.01%,建立企业年金企业7.33万户。
下面三点建议可能也是第二支柱改革的基本思路。在节前,人社部发了新的企业年金规定(征求意见稿),对之前制度不完善地方进行了重新调整,但总体来看,现在制度供给依然不够。企业年金是不是一定要采取单一的DC年计划,就是中国版的401K。现在国外年金采用DC的比例并不高,不足40%,美国是60%,但美国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大家追求的是效率。欧洲等社会民主主义国家在补充养老层次上也是强调效率公平兼顾。美国是从DB走向DC的,大企业都是在DB的基础上叠了401K,而且组织方式也不是我们这种简单的年金方式。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在DB、DC之间选择一点?DB计划肯定是比较稳定,但存在一定成本。通用汽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养老金计划拖垮的。承诺了那么多的养老金权益,企业压力肯定大。DC计划的风险都是个人的,从养老保障的角度来讲,就是为了覆盖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内建立混合年金计划,90年代存在一些财务障碍,目前的会计制度障碍基本上都不存在了。
二是合理确定税收优惠水平,进一步提高供款比例。企业供款8个点,替代率是10%。现在征求意见稿是供款12个点,企业8,个人4,退休替代率15%。之前说的缺口在12%-30%之间,15%还是不够,补充没有到位,是否可以在现在政策的基础上再调整4个百分点,增加到16%,按照7-8%的回报率,可以实现年化20%左右的退休替代。
三是落实年金利益公平分配原则,防止扩大收入差距。企业年金收入差距不应大于在职职工工资分配差距。在会计记账的时候,个人缴费是按照个人工资提的,企业缴费是进入企业总账户。企业缴费再分配的时候就不是按照个人对企业做出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的。从资金集合使用上看,企业缴费是所有个人缴费的总和,在分配中也应该落实到人头。这一点跟美国401K是不一样的,跟其它所有国家也是不一样的。能不能按比例将企业供款部分分配进个人账户。这个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因为社会保险就是这么做的,避免在分配中领导多记权益、职工少记权益,使企业年金成为少数高管的特例。
谢谢大家!
特邀主持人:清城同衡大健康科技研究院 院长 王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