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是全国人民的养命钱,是民生大计,国家对待应慎之又慎。而最近有消息称,养老金正在陷入收付危机。养老金“入不敷出”省份翻倍,黑龙江省甚至只够支撑一个月,到底什么情况?
养老金为何会入不敷出?
近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发布《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不断扩大,但是,可支付月数由2012年的19.7个月下降至2015年的17.7个月。其中,黑龙江的企业养老金可支付月数仅1个月。
并且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入不敷出”的省份在快速增加,由2014年的3个扩大到了2015年的6个,分别是: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和青海。
据报告显示,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累计结余近4万亿元。这钱也不少,为何不够用?
报告显示,2015年职工养老保险抚养比继续保持下降的态势,由2014年2.97:1降至2.87:1,这意味着不到3个在职职工要“养”1个老人。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养老保险实际抚养比到了3:1的时候,养老保险的费率就不能低于17%,如果降到2:1,每个人就得承担25%,抚养比越低(个人承担)幅度越来越重。而4万亿元的结余很多都在个人账户里面,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遇到了抚养比的挑战,两年内必须解决养老金制度的转型。其实我国养老金制度正在缓慢转型当中。
养老金将全面并轨,差距缩小
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完成基本工资标准的调整,养老金并轨也正式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目前全国多个省份已经开始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数据信息采集,实质进度仍十分缓慢。未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金将和企业人员养老金同步。
关于养老金将全面并轨,并轨的实质不是降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而是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在事业单位养老金与社会养老保险并轨之后,公务员养老金与社会保险并轨的相关事宜也将取得进展。目前全国多个省份已经开始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数据信息采集。
一份2013年的数据显示,当年全国平均下来,公务员的退休金是企业职工的2.1倍,事业单位则是1.8倍。执行相同的调整机制后,这个待遇差是否仍有缩小的可能性?专家表示,各地将实行“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适当倾斜”的方式,最终达起到适当调节退休人员收入差距的作用: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在过渡期逐步的过渡消化以后,将来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将会逐步统一,在待遇差方面也会逐步的缩小。
养老金改革还面临四大困局
养老金并轨的推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项大好事,因为它把社会公平往前推进了一步。这一步解决了中国养老金制度发展的一个困局,但当前中国的养老金改革仍深陷四大困局:
养老金缺口的困局。有调查机构认为,当前社会养老金缺口将占国内GDP总值的比重继续增加。巨大的养老金缺口也必定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支出,也会为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填补压力。
养老金储备困局。根据数据统计,当前中国养老金储备规模仅为GDP总额的2%,该数值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养老金个人空账持续增长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养老金投资营运困局。按照数据统计,新农保、城居保以及城乡保三项保险的累计结余约55%的数额基本属于活期类存款。养老金进入股市等投资渠道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延迟退休的制度困局。随着养老金缺口的持续扩大,延迟退休年龄以及增加个人缴纳费用成为缓解社会养老金缺口的主要方式。然而,盲目采取上述的缓和方式必将会引发社会的不满。
这么多年来养老金政策一直在调整来调整去,总体来说,这都是在慢慢进步。希望这一次真正实行的“养老金全面并轨”,能够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并且始终贯彻原则:这不是降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而是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中国养老金改革推进缓慢,想一朝破局来平息各方声音可能性很小。让每个纳税人都能老有所养,这也是政府应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