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发布《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显示,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累计结余近4万亿元,但职工养老保险抚养比已下降至“不到三个人养一个人”。同时,2015年医疗保险职工退休比也已是连续第4年下降,预示着医保基金收入减少,医保基金支出增加。
在社会保险基金增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存量资金的收益、优化存量资金的使用变得尤其重要。
“人社部等相关部门正在借力第三方对社会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和测算,旨为盘活相关的存量资金,实现保险基金之间的互助。”一位参与相关方案调研的业内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方案已成形,主要思路就是将住房公积金与职业年金、长期护理险等补充养老保险。
剑指住房公积金
其实,年中人社部还曾公布过一份《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披露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46012亿元,比上年增加6184亿元,增长15.5%,同时,基金支出合计38988亿元,比上年增加5985亿元,增长18.1%。也就是说,五项社会保险的支出增幅明显大于收入增幅。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是五项社保基金总体增幅支大于收,而且每一项社保基金均是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
与之相悖的是,住房公积金近几年的缴存结余大幅增长。根据《全国住房公积金2015年年度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住房公积金缴存额56970.51亿元,年均增长15.74%,期末缴存余额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29.63%。
“社会保险基金的压力非常大,其中,基础养老金的支出压力将会随着老龄化的进程越来越大,除了通过延迟退休年龄进行缓解外,扩大资金渠道也很重要。不过,不管是针对个人还是企业,目前的缴费比例都已经很高,因此,将住房公积金向养老金转化是一个不错的思路。”8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作为住房改革的历史产物,绝大部分人不能从中受益,为此,没有住房需求的参保人可将其部分资金转给养老金。
近几年,随着住房公积金缴存结余规模的增加和其他几项社会保险支出压力的增大,关于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呼声愈发强烈。
“公积金属于专款专用,但很多地方都存在被挪用的现象,与其这样,还不如将这部分资金更好地优化和利用。”8月17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长远来看,不管是向养老保险还是向长期护理险等领域划转,住房公积金都是要动用的,毕竟,这部分资金的缴存余额相对较高,但受益群体比例相对较低。
以北京为例,去年北京缴存1297.39亿元,同比增长13.8%,当年缴存人提走了920.62亿元,占当年缴存额的比率为71%。值得关注的是,超7成的提取额涉及的住房仅有10万余套,也就是说,惠及的房贷人数只有10万余人,而这样的数据已创了历史新高,而北京实际缴费职工达651.58万人,当年的使用比例仅占缴存职工的1.5%左右。
唐钧表示,目前,他正在为相关机构就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进行数据测算和草拟方案。
侧重补充养老保险
不管是向职业年金还是向长期护理险进行互助,方向几乎都是完善补充养老保险领域,也就是说,未来将侧重补充养老制度的整合和发展。
7月8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但该险种的资金来源一直是个待解的难题。
“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老人的护理问题,这也是老人不敢花钱、舍不得花钱的主要原因。”唐钧表示,城镇退休职工老人的储蓄率较高,这部分人群的长期护理资金完全可以实现互助互济。比如,可以从每年养老金的增量中划拨部分资金建立长期护理基金。
记者采访获悉,截止到2015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月平均水平已达到2270元,比2004年增长了2.5倍,但是,真正用于生活的花销每月平均只有1600多元,剩余的钱大都存起来以备生病后用于照顾的费用。
唐钧建议,从老年人每月的增量退休金中平均划拨100元建立长期护理基金,届时,老人每月约可拿到3000元左右的护理资金。多年来,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年均以10%左右的幅度递增,今年的调整幅度为6.5%左右,但依然属于递增的状态。
记者梳理数据发现,单就北京而言,目前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户籍老人约有269.5万人,如果每人每月平均拿出100元,1个月的筹集资金约为2.7亿元,而北京完全失能的老人约占3%,数字在8万人左右,如果每月分得3000元的长期护理费用,则需要2.43亿元资金。也就是说,2.7亿元的资金完全可以实现老年人长期护理费用的自给自足,剩余资金再加上政府筹集的部分款项则可以将城乡居民的老人也全部覆盖。
“该方案最大的好处就是易于操作,可以立竿见影地解决长期照护的后顾之忧。”唐钧表示,由于流动老年人口相关工作的复杂性,方案可先从当地户籍老年人群体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她已拿到相关部门的方案稿,目前这块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从医保基金中划拨,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医保基金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为此,筹资渠道确实需要拓宽。
延伸阅读
取消,住房公积金不是个好制度!
现在找工作找的是什么,答曰,“五险一金”。可是,如果说把“一金”去掉,就很容易给人一种福利减少、待遇降低的错觉。
可事实并非如此。
眼下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可谓问题多多。无论是有没有住房公积金,广大国人都对之怨声载道。有住房公积金者,体会不到幸福,原因是缴的太多,影响了实际收入,到头来还可能提不出来、无法使用;虽然说有些高收入行业拿住房公积金当成了避税“利器”,可提不出来或是提取公积金门槛过高的现实,也是困扰了许多人。至于没有住房公积金者,多半是体制外的低收入群体,缺少住房公积金就是明显的福利缺陷,在购房时还享受不到公积金的贷款政策。
站在企业角度讲,如果说不为职工缴公积金,则意味着违反《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可如果为职业缴12%的住房公积金,则意味着企业将付出巨大的运营成本。企业因为被过多的缴费而被绑架,出现资金周转不动、经营困难等现象,实属正常。一言蔽之,住房公积金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无法承受的负担,大大压制了企业的运转活力。
住房公积金的本质属性必须要搞清楚——广大职工的私有财产。但是,既然是许多企业勒紧裤腰带为职工缴出来的福利,那么,政府部门又有什么权力设置一个专门的部门去管理审批公积金呢?即便社会上需要有对公积金的管理和审批单位,市场化方式是不是应该更合理?让银行直接管理是否可行?此外,还需要正视的是,近些年以来,许多地方政府有挪用住房公积金去建公租房、廉租房的现象,而这应该是违法行为。
公积金制度,脱胎于房改之前“单位需要帮助职工解决住房问题”的旧式思维。这种思维,说到底,有着深深的计划经济痕迹,而缺少市场化的思维。出现各种问题,再所难免。在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当下,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或者建立住房保障银行,或者直接将分配福利的权利放还给企业经营者以奖金或工资的形式发放,也应该要达成共识了。
公积金确实不是个好政策。
第一,公积金是一种强制行为,从财产权力上来说,那是员工个人的钱,我的钱但却不让我取,不让我碰,只给别人花,这本身就有很大问题。
第二,公积金劫贫济富,是用那些特别穷,根本买不起房的人的钱,去帮助不是那么穷能够贷款买房的。公积金的钱都让相对富裕的人给花了。
第三,本身就有商业贷款,公积金就没什么意思。商业贷款利率打打折,其实跟公积金也差不多。
第四,公积金效率太低,之前一直放在那,当活期存款。确实让人很蛋疼。你只能看着他在太阳底下慢慢融化,却没别的办法。今年还好点,起码给个定期存款利息了,但也没什么太大帮助。
第五,公平性差,有人一辈子可能都买不起房,或者不需要买房,但你强行冻结了大量的公积金,这本身就不合理。还有的单位,之前根本不交,最近才开始交。有的人交的多,贷的少,有的人反而交的少贷的多!
第六,隐形的腐败严重,好在这次一刀切,估计能够把这个问题化解了。但这些人肯定感觉到收入福利严重下降。
第七,公积金变相推高了房价,这笔钱只能用来买房子,别的办不了,所以成为了楼市固定的场外资金。
总之,公积金的存在就是一个鸡肋,这个政策主要是跟新加坡学的,但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看病都能用,养老也能用,上学还管用,更像我们的社保金,是一种强制储蓄计划,增加全民福利,而不是像我们一样,强迫别人必须存钱来炒房子的。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