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务管理到潜能开发

来源:经营与管理作者:日期:2016-08-07

三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进入技能与知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了,而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人事管理阶段。在基础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变革、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呢?

  

文∕天津广播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姜 楠

 


 对照与建议

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要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管理。比如在三星,它的人员变动非常快。国内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管档案、管劳资,层次太低。这就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到底管什么不明确,管理不成系统。二是对管理者本身的培训还不够,似乎谁做管理都行。有些人会觉得做办公室的人轻松,这种理解不正确,实际上管理者与一线员工做的事情是不同的,并不是写几个文件、统计点数据就是管理了。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管理者的准入条件、准出条件是什么?比例关系是什么?根据企业的不同性质,应该有多少管理人员、多少一线人员?要知道,三星与国内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机制不同,三星的许多管理方法对国内企业并不完全适用,要甄别处理。三星根据不同的人的性格、特点、特长、适合做什么来研究管理方法。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没做到。比如,负责招聘的人员把人才招进公司了,虽然有后续的培训,但没有持续跟踪,培训后员工产生了哪些变化,他有哪些性格特点,培训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更适合去做什么样的工作,应该怎样去做调整,职业规划是什么?这些方面的问题还研究不够。

 

建立管理系统与管理信息化的支撑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整套系统,整个工作应该建立在企业经营的基础上。同时,信息化的支撑非常必要。三星有一个“秘书处”,专门给董事长做决策使用,“秘书处”下面有一个几万人的研发中心,它做一些基础方面的研究,当进入应用层面之后,才放到下面的工厂去做。三星在西安建造一个芯片基地,投资了100亿美金,只派去了几十个人,在两年之内招聘了几万个人开始工作。三星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系统化,是可复制的,而现阶段我们地方国企与之相差比较远。而有的企业,例如中航工业,近几年的快递发展,恰恰得益于其系统化的管理提升。中航工业引进了一些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举措,从上到下深入推进,目前的管理水平提升得非常快。给他们做配套,能感到他们不断有新的产品要求、新的工艺标准和新的流程。当然,要求每个企业、每个人都能达到一定层次水平是不太现实的,更多时候要做好工作的标准化:流程梳理清楚,职责切分清楚,工作标准制定清楚。而这些内容,在中航工业,是由他们集团帮助做完的,可以复制到下属各个企业,根据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再进行进一步调整,这就跟三星的模式很像了。三星下属每个企业都不同,但是建立之初有模块化的东西可以借鉴,有一些专家团队能够帮助企业做这方面的工作。

管理是一整套系统,三星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花费巨资开发了一整套信息化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支持它的管理体系,每个人只做很简单的一方面的事情,把这块工作做得很精。又如,中航工业就建立了一整套系统,很大地促进了自身发展。目前,天津在集团层面对下属企业的指导性方案、系统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一个推进的过程。

同时,建议国资系统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在人才培养上,帮助企业建立一套系统,或者是提供一套专家团队的资源或名录,企业需要时可以找到他们。这是比较容易落地的方式。国资系统可以专门配置一部分经费,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给予一部分作为基础的咨询费,再多的话企业自己去担负,这样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对企业来讲很有帮助。

 

注重辐射和流动效应

在天津地区,总体上行业带动的辐射效果较小。但对比三星手机,周围有五六百家企业在给它做配件,它的带动效应很强。我们要更重视带动效应,否则系统建立起来之后,不同企业性质不同,可复制性很差。在深圳,其行业特点带来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就是人员流动性强。比如人才在这个企业获得经验,能够带到另一个企业去;而某一个企业的人获得经验,也可以传播到另一个企业去,这样的话人才的成长会变快,而相应他对企业的促进力才会变强。行业带动效应强,人才才容易聚集。为什么有的大学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它没有与企业去做对接,没有行业性的企业依托。搞无线电的人才,需要去成都、西安去招聘。他们那边创业创新相对容易,重要原因是有周边的环境氛围的支撑。否则,行业比较离散,人员就不容易聚集,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力就低。

因此,可以关注行业发展、环境氛围和配套产业链的构建,建议国资系统可以从点到面,关注系统性的问题,关注企业共同的需求,创造条件,列出相关咨询、服务、配套机构的名录,便于企业与相关机构、智库的对接,为企业提供很多帮助。

 

警惕“跨越”发展,从基础做起,加强沟通

有的企业的二线管理团队不专业,平时对企业经营不会产生效益的人员,在企业是不受重视的,多年来没有太大发展。因此,引入外面的专家,或者将更好的管理模式引进来很重要,磨合、提升更重要,这个过程不能省略、不能“跨越式”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从“小”抓起,每个时间段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的特质。对人才培养要打好基础,有了整个社会的支撑,企业才会发展得更好。否则只会增加企业成本,无论扩招多少大学生,尖子人才还是那些。

国企的环境很能锻炼人,如果一个人禀赋、态度好很容易锻炼成高端人才,但同时,中间的人才欠缺相对多,这就需要提升中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中层领导干部加强培养。有的干部在一个企业工作了三十年都没有到别的企业真正学习过。如果国资系统能够创设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让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主管干部聚集在一起,交流沟通各自在企业管理和业务发展中的经验、问题、困惑等等,对企业和人才本身都非常有帮助。三星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经常让不同层面的人才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每年有几次大的人力资源例会,集团内不同企业共同开展;总经理例会是不同企业的总经理参会,然后将大家的数据都拿出来做对比,对照各自企业的情况,就会知道这个企业在这儿做得好,那个企业在那儿做得好,这件事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方法,当你转了几十家企业之后,把好的经验带回来,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去使用、调整。应该增加这方面的交流沟通,更多开拓横向交流的渠道,创造更好的氛围。每个人从收集信息、不断积累、成长提升、到达一定高度之后再去积累,形成良性的循环和阶梯性的成长。我们提倡:请进来授课,走出去培训,派出去取经,多见、多看、多思考、多实践。

 

强化系统意识,“十年磨一剑”

面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加强系统意识,牢固树立和贯彻“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比如,深圳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最早做对做讲机起家,坚持一代一代开发产品,近期接了一个国外的八千万欧元的大单,负责其全国的安全部门的对讲指挥系统。先从做一台机器、一个产品做起,再往系统解决方案方面转型,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华为的交换机行业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没有制造基础是很难获得长远发展的,许多企业一上来就做系统但缺乏支撑。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去买进卖出,只是促进了消费,对中国基础工业的促进和发展帮助不大。

“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很多企业极其需要培养的。整体环境也需要给企业这样的生长空间。日本、德国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发展,是因为它们有这样的发展空间。企业在某各行业深耕了许多年,在某些方面就有了深入的积淀,并不是追求片面的利润,而更多追求长远的发展。如果一个企业只做这一方面的业务,年增长30%是不可取的,正常是年增长5%-8%,这样可以长期保持,企业就有余力、有精力在这方面深耕下去。

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是很难被替换的,如韩国三星一直在支持国货配件,买了之后,不好的话反馈给供货企业,哪里不好,如何提升。他们每年都要召开供应商大会,哪个供应商好就会给予奖励,不是奖励现金和优惠条件,而是奖励检测设备等,帮助企业更好地去发展,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日本有一家小企业只做齿轮,它的目标就是把齿轮做到世界最强,现在发展得很好,鉴于许多企业对机器人的强烈需求,对齿轮的需求也很大。如果我们能在各方面给予企业帮助和支持,使其有空间在某个领域深耕下去,将会促进它的长远发展。国企要做的事情不是“快”的事情,而是“实”、“钻”的事情。

 

注重专业化“深耕”,保护知识产权

在美国,如果有一个创意,哪怕一个概念,企业就有渠道去融资,有渠道去引入风投,其商业模式会得到支撑,能做更多的规划实施,把理念或概念变成设计,这一个公司只做到这里,然后下一个公司切分的是产品领域,再下一个公司负责产业化,再下一个公司做市场销售,各个环节都有专业化的服务商。日本房屋建设是由很多个公司来负责的,是因为它们的专业化水平很高、分工很细。这些企业很专业化,而不是什么都能干、干什么都不是很精益。

如果我们的企业,从市场、科研、生产,到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都去做,而产品生命周期还很长(15年以上),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会变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订单份额没有那么大时,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是很难深耕下去的。而如果企业只深耕某一方面,其他市场就都会被别人抢走,最终又是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问题。应关注行业还有没有发展前景,如果有发展,应该给企业更多的空间去成长。

同样,人力资源管理从照猫画虎,到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创新。三分建七分管。三星的管理方法,国企没有没用过的,但是三星贵在坚持,长时间维护。管理的演变过程,历史上每个阶段做了什么事情,效果评价,产生的问题和原因,改进措施……每件事都去坚持十几年,整个过程积淀保存下来,变为自身的知识,反馈给其他人。比如日本的质量管理、精益化管理,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靠文档不断积累。每个管理决策都有背景和条件,在信息化系统中可能只有几行,但留下来了痕迹,而我们有的企业要么缺乏痕迹要么连篇累牍。同时,在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要改变“大的决策考虑不够,小的决策耗费太多”的情况,进一步提高效率、精简流程。决定优劣的因素,一个是人,一个是标准化。在人员交流、工作标准制定和更新上,要加大重视力度。

 

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三星注重数据的连贯性和图表化呈现,许多问题都是在信息化系统中呈现的,而非靠大量文字性的描述。运用图表化的方式,呈现为数字化、图表化、图解的内容,不仅可以极大提升工作效率,更是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作习惯的优化。我们以前只是看到同比、环比,但是看不到趋势,而通过图像化、图表化的直观呈现,采取一种很严密的思维逻辑的表达,将问题图示化,用最简明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能力的锻炼很重要。同时,这也带来了一套工作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人员培训、考核需要向这种标准上去靠拢,人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变化,而且很多隐含的问题就会呈现出来:为什么这两个月的数额比别的月多了?然后去查证解决。变化的趋势可以得到呈现,对于工作开展和领导决策也是很好的帮助。

 

加强对宣传的重视

三星专门有副总级的管理者负责宣传方面,企业文化等等。他们对企业宣传非常重视,换一个标语,写出来都要逐字逐句推敲、研究背景图案和颜色有什么内涵,非常细致。因为人的感官会对人产生很大影响。现在很多企业在跟国外企业接触时,发现他们的CI(企业视觉形象识别),即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等做得非常好。目前国内企业这方面大多数做得并不是特别好,而那些优秀的企业一进公司大门就会给人好的感觉,一个差的企业一进去就能发现整个状态不对。文化宣传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如果让人们一进到企业中就感到企业欣欣向荣、非常规范,那就不一样了。这方面工作对企业来说越早做越好,这可以潜移默化地带来人员心态的改变。

     实践与探索

在人力资源考核、激励方面,国内有一些做得好的企业,比如四川的783(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的海格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在激励方式上更多通过对核心人员的股权激励来进行。我们目前需要更多落地性的、指导性的东西来支撑,如果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里面有各种模板,就更加容易操作。沿着前人的路,企业才能走得更深远一些。

目前,国资系统很多企业都在推行绩效考核,但比较分散。如果能建立一个互相交流、经验整合的渠道和平台,将各个企业的好的做法进行充分的积累、整合、交流和传播,变为整个国资系统的知识和经验,将对企业产生更大帮助。

结合实践,有以下经验供探讨:

在绩效考核中,对于考核标准的模糊评价不断向清晰化转变。比如,会调试这种设备的人,在基本工资中加200元的能力评价,每多会调一种设备就多加200元,这样人才的档次和上升渠道就会呈现出来,就能促进他们去主动意识到应该不断提升技能。留住年轻人才更多是靠项目。

在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定量描述方面,强调标准化的管理——岗位准入,职责和岗位说明书有定量的标准化体现。“员工矩阵”将员工的技能水平分为几个等级,针对不同员工的不同技能水平,各自对号入座,在直观呈现的基础上,既有利于员工根据自身情况找到标杆努力提高,又能为评价员工提供有说服力的基础。在定性描述方面,注重考核打分的客观性、准确性把控。比如,将等级标准从高到低分为S、A、B、C、D五档,无论员工自评还是互评或上对下评定,都要说明:如果自评为S,则说明自我认同自身能力已经封顶,做得很好、没什么提升空间了;如果对下属多人都给分相同,都评为S,或者都给A的评价,那就是承认你的这几位下属可以互相替换、取代,那么若调整岗位,主管也要认同。这样上级在评价下级时就会更加客观了。通过考核评价,主管的能动性和权威也能够得到发挥,他们能够通过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在人员任用上有发言权和主动性。同时,对某些一贯表现不好或对自身要求较松的员工也是一种推动和鞭策,敦促他们努力缩小差距。

在考核之后,设置直属上级对下级的面谈,反馈考核评价结果、共同确定提升方向和手段,加强培训提升;如果下属对考核评价结果有异议,还可以继续向上反映,要求二次面谈。这样,通过考核、评价、反馈、培训、绩效成果的整个链条互相推动、持续良性循环,提升了团队绩效和精神面貌。同时,高层也能更好地发现、培养人才。

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是探索尝试阶段,效果不错,未来准备进一步与薪酬对应联系起来,更好地激励人才。

总之,企业在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要从基本的“人事管理”,向“技能管理”转变,进而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向“知识管理”升级,最终更好地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本期编辑:刘佳

来源:企业转型启示录汇编


 



在线客服 计算器 意见反馈

BMFWDT

社保交通咨询请关注便民服务大厅公众号

点击可复制微信关注公众号,找人工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