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乱入:文史宴公众号本期继续汉初专题,李肖肖继续为大家分析刘邦的用人之道,并且以项羽作为反面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解析。大家如有想法,欢迎点评,作者会跟大家互动,并且可能有小礼品^_^!
上集地址:刘邦得天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超乎你的想象(上)|文史宴
三、舌辩英雄,纵横天下
一旦组织有一定的规模,就不能只靠蛮力,包括宣传、人事、间谍、策反等工具都要用好,才能真正发挥一个组织的作用。这里面,少不了几个能说会道的人。
代表人物:郦食其 。
郦食其也是引进人才,并且是主动送上门的,擅长雄辩。见到刘邦时,他已经70多岁了,但刘邦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原因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见面时刘邦故意摆谱,场面有些尴尬,但他老人家也不是善茬,他们的交锋成为文史界的一段美谈。
李白赋诗云: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驱直揖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若悬蓬。
说的就是这段故事。
他有个弟弟郦商,他们兄弟俩都在刘邦麾下干活,一内一外。弟弟早已经屡立奇功位列将军,独自带兵雄霸一方;而他则活跃在刘邦的身边。刘邦人生中最关键的几场战役中都能看到他的影子,虽已老迈,却屡屡冲在最前面,当所有的将军都还没有发起冲锋的时候,他已经在敌营了。
虽然他屡立奇功,被称不下十万雄兵,但悲哀的是,我们发现,他几乎每次都被当枪使。还好他福大命大,每次都大难不死。
第一次是他主动送上门去,不能怨刘邦。那时,项梁刚死,刘邦领怀王命西过他的家乡,屡攻城池而不下,心中烦闷,正在洗脚,他就来了,劝说刘邦攻取陈留,并单身入城,凭着和陈留县令的交情,半夜切了老朋友的头。于是,刘邦得到了自受命以来的第一场大胜利。
第二次是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从南入关,并让他和陆贾去入秦的重要关防——武关先去劝降秦军。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正等待大军和平入关,收获胜利果实,不想却迎来了凶悍的军队。秦将恼羞成怒,若不是他们俩躲得快,早已成为那次战役的牺牲品。
第三次就是刘邦准备派韩信北上时,他打前阵和魏诗人的那次谈判。那次危险系数较低,只不过却让天下第一舌有了平生唯一一次失手——失于有意的安排。
第四次就是他的终结之旅。终结之旅,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他的对手是田横,那个时代数一数二的人物,极为强悍,他怎么也躲不过了。
当时,成皋被围,刘邦单身从成皋逃出,渡河后曾打算放弃荥阳、成皋,向项羽求和,是郦食其及时站了出来晓以利害,才让他打消了那个愚蠢的念头。
但郦食其老先生话多,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不失时机地又为自己揽了一个在常人看来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让其自觉归顺,称汉东藩。”
刘邦一听,虽然比较夸张,但他已经习惯了这个老头的一贯作风,何况这也符合自己的战略方向,反正没有什么损失,让他去试试又何妨?不成功是天经地义,成功了是喜从天降,刘邦赶紧说:“好,好,好,你去吧!需要什么只管让办公室给你准备。”
但这谈何容易!田氏三兄弟天生就是硬种,从来没有服软的时候,还在项羽如日中天的时候,哥哥田荣的地盘就在项羽的身边,他就敢和项羽叫板,并最先发难。后来刘邦统一了天下,弟弟田横拒不服从,逃到了海上,刘邦好说歹说,才算把人给请回来,可是,刚到洛阳,他就不服自刎了。
这样的人,你想让他自觉归顺,做你东藩?凭你三寸不烂之舌,别逗了!但是,郦老先生还是高高兴兴地上路了。一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忘了这茬,却意外地得到他的传书,齐国同意了!
而韩信破齐之役,正是充分利用了他所创造的契机——
郦食其的工作太到位了,一向警惕性极高的田横居然破天荒放松了防御,举国上下纵酒行欢,给了韩信一个天大的机会。
再加上此番新增的骑兵,第六年(公元前204年,汉四年)十一月,韩信一举攻破了当时齐国的重要防线历城,瓦解了那里的边防主力,并直捣首都临淄,一点反应的时间都没给田氏叔侄留,更没给郦食其留。
于是,同样迷糊的郦老爷子落在了一脸迷惑却杀气腾腾的田氏叔侄手中,但他很快就明白了一切,既往那么多经历,他不是傻子,60多岁又被人涮了一把,他意识到这次是到头了,做了一生死间,这回终于要对得起那个字了。
高阳酒徒不能怂,太史公详细记载了他此时的表现。
愤怒的田氏叔侄一脸扭曲地对他这个瘦弱老人说:“你能让他们停止进攻,就放了你(我活汝);不然,我活炸了你(我将烹汝)!”唾沫星子溅了他一脸。
看到昨天还在喝酒吹牛的朋友翻脸如此之快,他是个明白人,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这个老人把人生的最后两句话,一句留给了刘邦:“举大事不顾细谨,盛德不辞让。”直到此时,他还在为这个主子说话。
另一句留给了自己,也还给了田氏叔侄:“而公不为若更言。”这是原话,我照抄了出来,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老子不跟你们废话了!
于是,气急败坏的田氏叔侄残忍地“烹”了这个老人,这个欺骗了他们、让他们大意丧失国土的间谍。天下第一舌就此落幕,这是唯一一个没有熬到革命胜利的“天下第一”。
四、三角战将,摧毁强敌
从整个战争来看,最终在军事上撼动项羽的力量,并最终导致他失败的,主要有三个人:韩信、彭越、黥布。
韩信凭一己之力,破魏赵灭齐,完成了战略的包围,将项羽彻底孤立分割,并将刘邦的整盘棋都下活,从而使天下力量迅速向刘邦转移。
这就好比两个高手对弈,黑方项羽一直稳占上风,将白方刘邦打的满地找牙,毫无还手之力,眼看黑方就要全胜,这时,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一员小将,竟对黑方的大半边完成了合围,让黑方大半棋子变色,除了骂娘,指责对方作弊,怀疑有第三方捣鬼(天亡我),还能做什么。
彭越则因为地形的便利,就像插在项羽心头的一把尖刀,让他痛不欲生,无法放心在前线打仗,并最终被这把尖刀切断胃管,无法进食,生生饿成半死,被人像傻子一样打。
黥布则如釜底抽薪,一而再,再而三,自己叛变还不够,还要拉项羽身边最需要的人一起叛变,最终将项羽掏空。
这三人也都是引进的人才。
韩信本是项羽的郎中,不获重用,主动送上门来。出身不明,没有任何背景,也没能带来团队,来时很是落魄,并且年纪不大,人轻言微,缺乏人生经验。
彭越是敢于和项羽叫板的江洋大盗,同时也是一个骑墙专家,游击高手,在战争形势逐步明了的时候才加盟刘邦。
黥布本是项羽的悍将,因作战风格和项羽很像,被项羽刮目相看,常常被指为前锋,委以重任,冲锋陷阵,屡立奇功,但在关键时刻背叛了项羽。
这三个人代表了三种力量,却都不约而同地为刘邦所用。项羽最后的战败,单纯从军事上讲,90%是因为这三个人。
当然,能从众多将领中间,将这三个完全不搭调的人拼在一起,还得靠一个人——张良。
那是东征被项羽痛打逃亡的路上,总结战败教训。张良站了出来,一针见血指出东征联军路线存在的弊端,并认为刘邦最需要的不是联合各方的力量组织一次看似浩浩荡荡其实忽忽悠悠的联军东征,而是实实在在壮大自己的力量。
如何壮大自己的力量呢?有两个途径,一是扩充自己的兵源,二是削弱对方的力量,双管齐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显然,陈余、田横、吴芮虽然强大,但只能引为外援以削弱敌人的力量,不可成为自己的兵源供驱使。
谁可驱使呢?张神仙一眼看到了黥布,此人堪称小项羽,打起仗来生猛斗狠,灵活多变,最符合项羽的口味,是项羽的急先锋。
当年破釜沉舟前,第一批过河的将领就有他,正是看到了他过河后的成就,项羽才终于下定决心破釜沉舟,决一死战(在打仗上,项羽可不是傻子,他不会作无谓的牺牲);后来项羽入关,攻破函谷关的也是他。
其作战水平,一点不在项羽之下,项羽之所以能够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一半就是他的功劳。如果能争取此人,不管能不能用得上,项羽的战斗力至少下降三分之一。
但如何争取呢?张良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黥布和项羽,本没有什么过结,项羽要打齐国,向他征兵,其实也就是请他同往,结果做了王的他,非但自己不去,还对项羽敷衍了事,只派了几千兵马,搞得项羽很不开心。
后来,刘邦东征,占领了彭城,他就在边上,却一枪未发,着实可疑,但项羽爱惜他的才能,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并没有那他怎么样,可是他沉不住心了。
黥布虽然表面上大大咧咧,其实心里面怕得很,但他又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认准了什么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所以,他一边心里面害怕,一边安慰自己说:“怕什么,做了就做了,他项羽又不是三头六臂,反了他娘的!”
从拒不执行项羽的军令到坐看彭城失陷无动于衷,再到现在已足足有半年时间,这半年来,黥布心里面越想越怕,越怕越反动,就像一个炸药包,现在只要有个人比较有水平的人过来点一下,炸药包就立即爆炸。
张良敏锐地嗅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立即报给了刘邦。
第二个人是彭越。此人心狠手辣,足智多谋,和其他人的革命起家一样,是在一群江洋大盗中脱颖而出,占山为王,成为盗首。但由于太过聪明,机关算尽,在覆秦的战争中没捞到任何好处,若不是聪明的田荣给了他将军的封印,他连合法的地位都没有,依然是汪洋大盗。
如果只是汪洋大盗,在这么一群以造反起家的大侠中间,那随时都有被消灭的可能,何况他的地盘不偏不倚,恰恰就在盟主项羽的身边。
每当想到项羽分封天下后导致他这种尴尬又危险的局面,他恨不得生吞了项羽,此生注定与项羽不共戴天。但是,有人问了,既然就在项羽的身边,为什么项羽不灭了他呢?
唉,说起这个问题,项羽就郁闷了。自己的厢房又是水又是山,这家伙属猫的,还是一只会游泳的猫,不管你怎么生气,就是逮不住。用现在的话说,彭越是一个游击战的高手。
所以,张良又推荐了此人。
当然,这个药方中,还有最重要的一剂方药——韩信,张良当着刘邦众多将士的面,明明白白指出:“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一点也不给那些将军们留情面。
给出了药方之后,张良又耐心地给出了使用说明书。黥布、项羽这两种药药性比较急,可供急使;韩信这味药药性虽慢,但是致命的,可让他独挡一面。
什么是急呢?争取黥布,就是釜底抽薪,可极大地削弱项羽的力量,当即见效,还能反过来为我所用;争取彭越,就像给项羽身边放了一只苍蝇,让他睡觉不安心,吃饭恶心,有事没事舔他一口,让他发狂,从而不能气定神闲部署工作。
这样,刘邦就可以慢慢和项羽老弟玩,拖住他,给韩信足够的时间,让他去慢慢发挥。
于是,刘邦派了随何去找黥布,结果一点就着,黥布造反,当时,项羽正在追击刘邦的路上,他突然从背后咬了项羽一口,让项羽不得不放缓了脚步,结果便宜了刘邦,失去了歼灭刘邦的最佳时机。
后来,划鸿沟而治后,项羽灰溜溜上路,此时,他还有一员大将,名叫周殷,守着寿春,元气未伤,那是他唯一的希望。可是,还在半路,黥布又被刘邦请出,落井下石,劝降了周殷,破灭了项羽最后的希望,让项羽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才有了垓下之围和乌江之刎。
彭越则在韩信破赵,天下形势逐渐明朗的时候,正式接受了刘邦的邀请,将矛头对准了倒霉的项羽。
他和刘贾、卢绾打成一片,不断在后方捣乱,两个月时间,连续组织了多次战役,让项羽疲惫不堪。
这多次战役中,至少有两次,对战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记入史册,每次所占领城市,都将近二十。
一次是和刘贾并肩作战,以燕西为中心,就是前不久灌婴曾经染指的那块地方,占领十多个城市,直接威胁项羽的东北方,项羽亲自率兵,方才攻破。
一次直接打到了梁国的重要城市,以睢阳、外黄为中心,占领城市十七个,从南向北划开了一大片真空,让项羽和后方彻底隔绝,气得正在前方的项羽咬牙切齿,不顾前方的安危,把城防交给一个名叫曹咎的废物,亲自率兵,扬言一定要在十五天之内灭了彭越,可见心中的恨
。由此可见,彭越给项羽带来了多大的难题。
项羽这块钢铁,终于在两面的频繁锤击中,不像以前那么硬了。但这仍不足以消灭他,他仍然生如猛虎,打谁破谁,所到之处,随地卷起一阵令人恐怖的旋风。
然而,大势已去,局部的亢奋并没什么卵用,在整个战争中,项羽完全失去了主动权,他进攻的步伐慢慢结束,从此由攻为守,到处去补窟窿。而刘邦,则渐渐从挨打的角色,变为战争的主导者。
韩信,则是从战略上制造项羽的孤立局面并最终将项羽打败的关键人物,世称兵仙,用兵如神,对兵法的领悟和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山可以使,水可以使,孬兵可以使,甚至敌人的大意、骄傲和愤怒都可以在他的感化下变成成群的士兵冲向敌营。
当时市面上有几个带头大哥,刘邦只给了他三万兵力,他居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消灭了除项羽、刘邦外所有的带头大哥,
从第一战胜利之后,就不断被刘邦抽取兵力,抽走股份,甚至在第三战胜利之后让他的资本金变成负数,可是,这一连打下来,他的兵力不减反增,到最后该下之战时,居然还能带来数十万兵力,市盈率过百。
可见是多么难得的一个人才,简直就是神仙下凡,来助刘邦,是独当一面,实施大战略核心人物。
刘邦正是采纳张良的建议,用好了这三个人,才最终在军事上打败了远胜于他的项羽。
五、无名典型,激浊扬清
用好身边的人,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刘邦还不止这些,他还能跨越层级,用好一些无名的小将,树立一些正面典型,甚至反面人物来做文章,化解危机。
无名小将代表事件
一次是刘邦招架不住项羽的进攻,怕被活捉,逃离荥阳,回到关中,企图募兵再战,解荥阳之围。
对于如何解围,他的办法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既然问题出在荥阳,就应该在荥阳解决。如果按照这样的思维,虽然无脑,项羽仍是战争的主导者,有那么一支强悍的军队在身边,绝对不会输掉这场战争。
此时,刘邦已经五十多岁了,体力明显不支,项羽才三十不满,这样下去,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刘邦的用人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出发前,身边一个姓袁的人(不好意思,由于刘邦身边人物太多,如此关键时刻,如此关键的人物,居然排不上号,对他的生平,我一无所知)对他说:“去荥阳不如去南阳。”
这绝对是革命性的思维,尽管张良在部署对项格局时就已经明确了整体的战略,但具体到每一战的战术,刘邦又摸不着头脑了,好在他会用人。虽然他不能明白张神仙的苦心,但手下的无名小将却能创造性地发挥。
作为领导人,刘邦并不善谋,却非常懂得判断,并善于察纳雅言。他没有因为级别的原因距这位无名小将于千里之外,而是充分尊重他的想法,并在内心慎重权衡,一想确实如此。
如果再回到荥阳,这点兵力对战局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还会陷入跟项羽死磕的恶性循环中。项羽这块钢铁够硬,跟他死磕,基本占不到便宜,迟早会把关中的那点老本打光,不如引兵南阳。
项羽一旦跟来,那整个战局就不一样了,一来可以缓解荥阳方面的压力,二来张耳、韩信他们也不用贴在河边做无谓的观望了,他们可以趁机平定赵国,联合燕齐,对项羽形成多边包围。
项羽在四面八方的战火中疲于应付,自己就可以游刃有余,实施大迂回大包抄的战略,慢慢瓦解楚军并最终粉碎项羽。
何况黥布兵败,据随何传信,此时正在南阳,可以趁机会会这位曾经的常胜将军,共商国是。
说干就干,刘邦采纳了这位无名小将的计策,立马调转行军方向,从萧关出发,经武关到南阳。
这一次战略思维的转变,让他的逐渐从跟项羽的死磕中抽离了出来。硬碰硬,是项羽的强项,是他的弱项,以自己的弱项,对别人的强项,刘邦仿佛掉进了一个死循环。
在这之前,在张良的建议下,让韩信北进,虽然开启了新的战略,但韩信没有发挥作用之前,一切还都是老样子,甚至因为韩信的离开,军力大减,在和项羽的死磕中,更加狼狈不堪,只有应付的功夫,而无改变的机会,苦不堪言。
现在,他终于因为这个无名小将的建议,开始走出这个死循环,而逐渐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还有一次,是兵临城下,自知守城不住,刘邦单身逃脱,偷偷摸进韩信大营,偷了兵符,夺了兵权,将韩信赶走,部署兵力,想要重新夺回成皋。
此时,成皋中的守将陆陆续续突围,有的继续向西去守巩洛,有的则过河来到了刘邦身边,成皋彻底失守。
刘邦带着韩信的队伍,向南走到河边的城池小修武,从那里甚至可以看到黄河对岸,他想打回去。但是,值此关键时刻,又有一个名叫郑忠的部下站了出来,说:“回荥阳不如助彭越。”
这是和上次向南阳一样的思维路线,是已经被实践检验过了的,刘邦又听从了这个小将的建议改变了行军部署,令与他青梅竹马的发小卢绾和不知道从哪冒出的亲戚刘贾(时为将军)率领两万军马向东从白马过河,与彭越会师,开辟敌后战场。
他们的出现,帮助彭越化解了危机,让摇摆不定的彭越吃了棵定心丸,从此铁了心跟项羽干,和刘贾、卢绾他们打成一片,在项羽后方捣乱。仅仅两个月时间,就连续组织了多次战役,甚至一度切断了项羽的粮道,让项羽疲惫不堪。
至此,在整个战争中,项羽完全失去了主动权,他进攻的步伐慢慢结束,从此由攻为守,到处去补窟窿。而刘邦,则渐渐从挨打的角色,变为战争的主导者。
这中间战争格局的转变和战略意图的实现,和这两个小将的建议是分不开的。刘邦虽然自己不懂,却能察纳雅言,从善如流。身居最高位,却能自降身段,听小兵的建议,并果断采纳。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没有一个上通下达的渠道,是不可能的。
而这,只不过是比较显著也比较关键的两次采纳而已,有这样的案例出现,他的戎马生涯中,这样的故事必定还有不少。而正是这样广泛发现并凝聚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力量,并巧妙运用之,才使他看似不堪的外表后面散发惊人的能量,摧毁顽敌,建立大汉。
忠臣代表事件
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项羽性格简单,相较于转化俘虏,更喜欢杀降。然而,但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出于无奈,项羽也曾耐着性子,进行了劝降,其中一人,就是周苛。
那时,项羽占领了荥阳,并收获了几条大鱼:韩王信(不是汉初三杰的韩信,但也叫韩信)、汉御史大夫周苛,还有枞公及其他一些守城将领。
可能接受了谋士的建议,项羽对三人进行了劝降,如果劝降成功,如此高级将领的叛变对刘邦集团的冲击必将是巨大的。可惜项羽还是低估了刘邦集团成员的忠诚度,磨破了嘴皮子只有一人投降,还只是无关紧要的韩王信,对天下人心的走向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最为关键的一个人——周苛,此时刘邦的御史大夫、副丞相、得力助手,虽然项羽答应给他三万户侯的封地,远远高于他在刘邦军中的待遇,他还是不为所动,骂骂咧咧在一副你来杀我的表情中表明了自己的忠心,被项羽烧杀。
三万户侯是什么概念?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封侯的最高待遇也不过一万户出头。感激于张良每每在关键点上的指点迷津,他口头给了三万户,但张良没要,三万户的事也就黄了,可见项羽如何舍得!但即便如此,也换不来周苛的一声投降,哪怕只是叫他在投降书上签个字,刘邦用人,如何之精!
刘邦用人已经非常高明了,可用人水平远远不如他的项羽眼高手低还嫌他不够高明,结果,无意中又自告奋勇,充当了他的打手,使刘邦手下即使不那么忠诚于他的人也不敢轻易造反。
大家还记得鸿门宴中被项羽同志出卖的左司马曹无伤吧?官封左司马,足见刘邦的器重,在刘邦最倒霉的时候,无伤同志主动向项羽伸出了橄榄枝,才有了鸿门宴。
可是,项羽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欺骗也就罢了,做人起码要有点职业道德,不要随意出卖主动投靠你的人,他想都没想,就对刘邦说:“此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把自己推脱得一干二净,把主动投靠他的敌方高级官员抛于百丈深渊,你让其他怀有二心的刘氏将军们怎么想?周苛虽然忠勇,但其他人呢?天下又有几人能在高官厚禄面前无动于衷而蹈死不顾呢?
项羽一举,关掉了自己招降纳叛的大门,粉碎了刘邦阵营出现叛徒的可能,让那些即使天生心怀异心的人也被迫变得忠诚无比。此后,无论他的策反组成员多么卖命都收效甚微,其实此次包括其他次的招降,结果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经被他锁定。
反面典型代表事件
刘邦不但能用韩信、张良那样的奇才,能用无名小将的建言,还善于用背叛他的人做文章。典型的代表就是雍齿。
雍齿,很早就跟随了他,曾经是他深信的人,出去打仗,甚至把家交给了此人,足见信任。结果,等刘邦打了败仗回来,此人居然和别人勾搭上了,削弱他几乎一半力量,让他漂流在外无家可归,狼狈不堪。后来,还是从项梁那里搬来救兵,才收复此地。
但此人眼光不够好,勾搭的对象并非长久之主,所建立的政权在激烈的楚汉风云中匆匆瓦解,此人无处可去,不知什么时候,又悄悄溜回了刘邦大营,在他麾下默默服务了数十年,直到革命胜利后还不时进入他的视野。
尽管他一直忌恨此人,却从来没有影响此人的服务热情,也不耽误论功行赏,甚至刘邦还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将此人树为典型。
那是战争结束后,事务繁杂,来不及中、低级将领,搞得一帮武将疑神疑鬼,怨声载道,以为自己得罪了刘邦,要被秋后算账,纷纷聚众商议。
一天,刘邦和张良出来,恰好见了这样的场面,刘邦不解,就问张良:“他们都在嘀咕什么呢?”张良就说:“陛下,难道你还不知道吗?他们正在商量造反的事!”
刘邦下了一挑,急忙问什么情况,张良添油加醋地解释了一通,吓得刘邦不轻,急忙问怎么办。张良就说:“这个简单。你看有什么人你最讨厌,先封个官给他,其他人一看,讨厌的人都能封官,自己封官那是早晚的事,也就放心了。”
于是,刘邦又想到了老伙计雍齿,并将他抬了出来,封了个不小的官,其他人一看,这样的人都能封,还轮不到自己吗?也就放心了,于是事情得以平息。
六、刘邦用人总结
总结刘邦用人,有一个特点,不管什么人,什么才能,到他手下,都能扬长避短,自如发挥,为他贡献最大能量。不要小看它,这绝对千年一遇,并且基本是顶尖级领导人的专供。
它需要有海一样的胸怀,天一样的造化。
世间人物,千奇百怪,不是所有人都能让你称心如意,就像入海的河流,长的、短的、黄的、黑的、香的、臭的,应有尽有。你不能喜欢谁,嫌弃谁,只能默默接纳,来者不拒,并恰如其分将它们变作自己的血液,不使自己的鱼虾受到他们的影响,还要能充分利用他们养分,这才是大海。
只有有了海一样的胸怀,你才有足够的容量容纳世间的人物;只有有了天一样的造化,你才能运用自如。所以,很难,真的很难。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们找个对象一起生活,不求她能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奇迹,想要安安稳稳过日子都那样困难,想想人家:
身边都是世间最顶尖级的高手,或者武功天下第一,或者阴谋无人能敌,或者城府比海还深,或者心肠比蛇还毒,或者手段比天还高,或者脾气比厕所的石头还丑还硬。
但是,和这些人天天在一起,他却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并让这些天生的死对头和睦相处,还能各自发挥最大能量,拧成一股绳,死心塌地为他效劳。
所以,老谋深算如萧何,曾经的上司,来了,来了就来了吧,没关系,做个管家;于是,萧何老老实实做了管家,呕心沥血为他服务数十年,几次被他怀疑,几番要撞南山,但从来忠心不二,肝脑涂地。
脾气极坏如樊哙,一个杀狗的,声音如雷,样子可以吓鬼,动不动拿拳头说话,来了,蹈死不顾为他打江山不说,还粗中有细,几次救他于危难之中。
雍齿,那个在他还弱小的时候背叛他削弱他几乎一半力量,让他漂流在外无家可归的人,此后在他麾下默默服务了数十年,直到革命胜利后还不时进入他的视野,尽管他一直忌恨此人,却从来没有影响此人的服务热情,也不耽误论功行赏,甚至他还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将此人树为典型。
阴险如陈平,心计之阴险,连老天都胆寒,和他素不相识,情急来投,他照收不误;一来就贪污受贿,他不放在心上,还时刻留在身边,甚至同床共枕;几番脱他于死亡边缘,从不生事,为大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恩泽到他的儿孙,为大汉江山的最终稳固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厉害如韩信,和他没半点关系,放出去几天不见,队伍就拉得比他还长,打仗从来如过家家令人胆寒,但是,在实力数倍于他的时候,仍然一心为他打仗,几番被剥夺兵权,从来不说半个不字。
太多了,这些人随便一个,跺脚地动山摇,但是,在他麾下相安无事,一片和谐盛世。换做是你,随便一个人站在你跟前,你都哆嗦。
这就是刘邦。
他用人,从来没有一个既有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到底是不是人才,而是你有什么本事我就给你什么舞台,什么人到他那里都能发挥到极致。
所以,他能容得下陈平的贪、张良的病,能容得下雍齿的反、韩王的复,能容得下彭越的骑墙、韩信的少不更事。倒不是他心胸有多么地宽广,而是比起这些来,他更看中他们身上独有的禀赋。
而这些在别的领导人那里会被无限放大的毛病,到他这里突然间好像变异了一般,变得是那么的漫不经心,连毛病的主人都感到惊讶,只一股脑贡献自己的能量帮他打下江山。
这样的人不做皇帝,谁做皇帝!
而反观项羽,一个韩王,一个义帝,阿斗一样的人物,就把他给难住了,如骨鲠在喉,非要除掉而后快,为对手制造口实。
他虽然恭敬爱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极佳,却从项梁死后,人事结构再无提升。说白了,是器量太小,只配用龙且、钟离那样的人物,一个范增,还生生把人气死。
所以,项羽用人,个个都不如他,出了问题,只有他亲自出面才能收场,他代表了项氏集团的最高水准,虽然很高,但静止不前,总有一天会被人超越。
而回过头来再看刘邦,其麾下人物,无论是张良、陈平,还是韩信、郦食其,甚至萧何与曹参,个个都比他强,他却总能于无意中收获奇迹,他集团的高度也总是在无意中被人拔高。尤其遇到韩信这样的二货,连筋带骨头拔得他嗖嗖地疯长,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王朝到底能长到多高,长到何时。
七、项羽关键人员阵亡名单
如果还纠结项羽、刘邦人品的高下,对其集团能力的的高低还存疑惑,那么,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在轰轰烈烈的楚汉战争中,都是些什么人在打,又是些什么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咸阳项羽分王天下之后,曾经的部将得了封地,不管满不满意,基本上都不再怎么鸟这位昔日的大王了。他的身边有四员大将因为没有封王而跟随他参加了这场战争,并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位是范增,项羽的头脑,坚持要除掉刘邦,曾经在战争初期把刘邦逼得狗急跳墙,后来被刘邦手下陈平反间除掉,项羽集团的智商急剧下降,由140跌破80,从此如刑天舞干戚。陈平,项羽旧部,曾被委以重任。
一位是龙且,如项羽的一条腿,被他委以大任,去清扫他的后院,结果一战而亡,带走了他20万军队,从此,他成了独腿将军,而切断他大腿的人,正是韩信。韩信,曾经义无反顾、默默无闻地跟了他们叔侄两年时间。
一位是曹咎,项羽的另一条腿,当彭越在他背后捣乱的时候,虽然不放心,但他还是把看家的重任交给了他,结果,此人本事不大,脾气不小,把他多年的家当拱手送人。曹咎,关系户,项羽一手提拔的大司马,并委以重任。
一位是周殷,项羽的两只胳膊。关于此人,史书记载不多,我们不是很清楚,但项羽对他的能力和为人应该很看好,在鸿沟分治之后最关键的时刻,让他掌管一支军队守在自己可能逃亡的方向。结果,当他真的逃亡并陷入八面埋伏的时候,此人被黥布招降,反水倒戈。黥布,项羽旧部,深得他的重用,被封为九江王。
结果,没了头脑和四肢的霸王只能在日落西山时唱一曲霸王别姬,做困兽之斗。
我们看,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演正面人物的是他,演反面人物的还是他,等戏演完,就剩他一个“人彘”了。他真正的对手刘邦,只消坐在台下看大戏,等戏唱完,直接到柜台抱走钱箱即可。
这就是西楚霸王和他的战争。用人失误只是表面的文章,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应该坐在台下,而不是像打了鸡血一样,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把自己搬上舞台。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