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油橄榄助力脱贫攻坚]千年丝路橄榄缘

来源:陇南人社作者:日期:2016-07-29


近年来,全市人社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积极实施油橄榄良种繁育技术师范推广项目和国列油橄榄温床育苗项目,从国外引进油橄榄农学专家对陇南油橄榄育苗模式、技术试验和开发利用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进油橄榄产业发展。从今天起,“陇南人社”将推出《陇南油橄榄助力脱贫攻坚》系列专题报道,宣传陇南油橄榄产业!




陇南·南北丝绸之路的桥梁地段与油橄榄的渊源

——陇南油橄榄助力脱贫攻坚系列之一

 

陇南地处甘肃东南,毗邻川陕。东邻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南连四川省广元市、阿坝藏族自治州,西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天水市、定西市。简言之,陇南市所辖八县一区,尽处秦巴陇交汇之周边山区。

陇南历史上先民开发较早的商路有秦蜀道(故道)、陇蜀道(沓中阴平道)、洮岷河湟大道等贸易路。使陇南能循开通的贸易商道北上直抵关中,南下可达成都,西往兰州、青藏,成为衔接南北丝绸之路和直通藏、回、彝民族地区的桥梁地段。陇南也成为秦、巴、陇文化的交汇之地。

一、陇南历史上的区域经济环境与商贸活动

陇南境内山川雄奇,诸水分流,气候温和,颇饶山泽之利,既以“千年药乡”著称海内,又以矿产丰富闻名遐迩。从考古发现大量的骨贝、玉璧、贝币、绿松石等实物看,表明陇南在夏、商之际,手工业、物物交换的商贸业,已有相当发展。

公元前(221—20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人先祖居陇南西和、礼县犬牙交错地带,是为秦人的发祥地,东进的战略基地。秦时境内商品经济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氐族世居陇南活跃在白龙江流域,白马氐人部落居西汉水、嘉陵江流域,白水江流域,“自立豪帅”。氐、羌因与汉民族杂居,受汉民族影响较深,以农为主,种桑麻,善织布,兼以狩猎畜牧,农牧业及手工业相当发达。

陇南经秦人、氐羌先民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共同开发,进行物质创造,有了剩余产品,进行物物交换,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需求的不断扩大,也由于毗邻川、陕、甘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缘关系,民族消费习俗等相近的客观基础,“抱布贸丝”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先民们为了生存和彼此往来,以其所产“名马、牛、羊、漆、蜜、土盐、药材、毛皮、棉麻、水银、黄金”等置场榷买,茶马互市,或借水路舟楫、陆路栈道转手贸易于秦、巴、陇山区,远涉云贵。早在秦汉武都紫泥即成贡品,西汉即在武都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经济活动直达关中、汉中、成都。水陆古道相通和频繁的商贸往来,陇蜀道上钱币积淀亦为丰富。表明陇南境内随着频繁的转手商贸的经济活动,直通境外的商路驮道贸易路的形成及通畅由来已久。

两汉时,陇南经济、文化繁荣,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武都郡至公元296年,杨茂搜建立仇池国政权之四百余年,是陇南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民间交易商贸活动频繁,人背马驮,或翻山越岭,或沿江栈道相通于关中、汉中、利州(广元)、成都,“走府入川”贸易商道已交织成网络。

盛唐时,是陇南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高潮。陇南是唐代的一个重要屯田区,阶郡康县山川沃土毗连,川坝沿河“桑麻翳野”。作为特产的经济作物及野生药材已是贡品。花椒、核桃、漆树等已广泛种植。药材有蜜、蜡、麝香、鹿茸、熊胆、豹骨、厚朴、天麻、猪苓、杜仲、黄柏等。富集的矿产资源,铁、铜、沙金、银等矿产已被发现及开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诸多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自然而然地促进了商贸的发达。

两宋时期,宋金对峙,陇南处于抗金前线。但农业、畜牧业、冶炼金银,亦有发展。这时期的商业贸易,以国家经营的茶、马贸易为主,南茶北马的民族贸易相当繁荣,带来陇南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时期。

明、清时期是陇南古代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高潮时期。(“四个高潮”的论述,参见陈启生《陇南地方志概论》)这一时期阶郡州县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和大面积种植药材的阶段。当归、党参、大黄等中药材及烟草的大面积种植,改变了原有粮、棉、麻的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了具有相当优势和特色的生产新局面。蚕桑、药材、手工产品及土特产的大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陇南在历史进程的不同历史阶段,相应有其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定地域的丰富的特产,每以其独特的使用价值进入流通领域,大宗商品为秦蜀道、陇蜀道、洮岷道上,商品经济的繁荣,奠定了丰厚的物资基础。


二、丝绸之路与陇南先民们开通的南北商道的衔接

汉代张骞两使西域开拓了汉帝国的视野,开辟了一条政治联盟的通路,并唤起了汉与中亚、西亚各国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汉对中原以西广大西域地区道路的开辟和经营。后来成了一条著名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之路。188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实地考察了中国和中亚地区以后,在他的名著《中国》醒目地给中西之间交流的贸易路起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绵亘欧亚大陆7千多公里,历时数千年之久,荟萃人类社会主要的几种文化于丝绸之路,丝路经济、文化交流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产生过巨大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称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人类文明的“运河”确实毫不过誉。

欧亚大陆的贸易路就相对陇南地域而言可称“北丝绸之路”,而南下成都经云南到缅甸之路则可称“南丝绸之路”。陇南境内的贸易路即秦蜀道、陇蜀道成功地衔接了南北丝绸之路。

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商路有洮岷河湟道、故道(陈仓道)、羌氐道(沓中阴平道)。秦蜀道、陇蜀道等道路的开通,使陇南先民北接天水,与西域道即大丝道(相对南丝绸之路从陇南看亦可称“北丝绸之路”)起点之西安相衔接,经兰州,河西三郡,循新疆到达中亚,最后到达丝绸交易的终端市场——地中海彼岸之罗马帝国和西亚的波斯。循陇南沓中阴平道,南下直达南丝绸之路起点成都,经牦牛道(五尺道),接西南夷道,不断转手贸易直抵云南、缅甸、印度。

秦蜀道中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比较起来,被商贾行旅使用频率最高的,当是经陇南境内之陈仓故道。经陇南南下水陆并进可通西南夷道的唯一捷径是沓中阴平道。“驮不完的阶州,填不满的碧口”,商旅往来,无有停绝。千百年来,处秦巴陇山区之陇南,历史上用自己境内开辟的贸易路,形成藏、羌、彝商贸、文化走廊。除繁荣了区域经济外,陇南地域,成功地衔接了南北丝绸之路。

三、陇蜀古道上的茶马互市及沿途商镇的发育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武都设郡以来,历代武都辖区正处衔接大丝道与南丝绸之路的津梁地段,商贸活动更为活跃。尤其在两宋时期,茶马、绢马互市在郡之阶州及文州、西固等地的开通,茶马古道上的频繁交易为陇南社会经济的繁荣、商镇的发育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恩格斯说:“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里明确指出:贸易的产生及发展决定于消费的需要和商品生产的规模。

  武都历史上设郡置县,向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甘川公路(洮岷道接阴平古道)必经之地。岷县因位于洮河之滨,古称“临洮”。甘川公路过其境,西北行,经临潭可通夏河;北通陇西、定西;沿甘川公路东行抵武都,交通可谓四通八达。岷县地势高寒,境内盛产药材,尤其野生药材品类多,产量高、质量好。岷县当归(岷当)闻名中外,党参、黄芪、冬花、大黄等药材畅销香港和欧美诸国,每年冬末春初,京、津、沪、豫、川、陕等地药商成帮结对汇集岷县,设庄采购运销全国各地,还有部分药商,设立商号,长期经营。

  武都境内物产丰饶,著名的有当归、党参、大黄、红芪等药材,亦盛产木耳、核桃、花椒、蚕茧、棉花等,特别是传统的手工业产品,极具地方特色,黄杨木梳作坊大小30余户,年产木梳20余万张,产值达4万(银元);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线加工作坊有潘张8家之多,加工细致,染色鲜艳;还有土布、银器、皮革、鞍具等手工作坊;特别是土布(州布)生产尤具优势,质地结实耐穿,是当地群众家庭主要副业。家家都有纺车二至三架不等,以其劳动量不大,妇女老幼均可操作,只要农事家务之暇,夜以继日,无不以纺线织布为业,年产约20万匹上下,总产值达30余万(银元)。武都以大宗出产的归、芪、党、黄和手工业产品饮誉海内外,是甘川物资上下对流转手贸易的重要商镇。公元1921年前后,更是陕西、四川、河南和本地商贾云集之地,清末民初的药材商号发展到20余家。各商行、行栈由收购药材商家预付定金,每年收购当归约2000担(70万市斤),各处药材总产值每年约合银洋15至30万之间,陕西药商依靠安化、马街脚户畜力经天水、平凉运至关中等地,四川和本地药商依靠城郊、汉王畜力和洛塘人力转运碧口,再水运至重庆或陆运至中坝。河南药商主营麝香、大黄、优等党参,或邮上海,或转至碧口水运上海。

历史上地方官吏、驻军首领如虞诩、李翕等重视对陇南境内河道的整治和道路的修建。留下了《西狭颂》、《郙阁颂》辉煌的摩崖书法艺术瑰宝。熹平三年,继任武都太守的耿勋,又整修狭道,有《耿勋碑》载其事迹。

以下:

古代甘肃的地理位置  古代油橄榄的交流  古代钱币  论证

四、陇南境内丝路货币积淀出土的钱币实证

秦蜀道、陇蜀道上不停地辗转贸易,初由物物交换渐次由于货币经济的萌生,遂不断地伴随有一般等价物钱币转手。在陇南境内,除有大量历代中央王朝铸币遗存外,亦有少量外国钱币和西域钱币流入。这些丝路货币在陇南积淀出土,也丰富了本地区丝路钱币文化。

1971—1976年间,礼县永兴、永平及邻地汪川,相继分别出土形制、铭文颇相类似的铅质饼钱共五枚,铅饼均呈圆形,但正面外凸,上铸有蟠螭纹饰形的动物图案,底面凹进,四周铸有一圈外国铭文,并印有两方戳记,铅饼直径5.43—5.7厘米,厚1.1—1.3厘米,重108—137克,含铅量均达99%以上。汪川出土一枚现藏西和县文化馆,其余藏礼县文化馆。

据出土地点看,礼县永兴、永平及邻地汪川,在丝绸之路干道稍偏南。流通、沉淀时间,当在东汉中、后期。

1993年礼县文化馆应中国钱币博物馆筹馆征集钱币,曾捐赠一枚。1984年礼县盐官发现一枚突骑施钱。此钱外径2.5厘米,孔径0.6厘米,肉厚0.8厘米,重4.88克,圆形方孔,似唐开元钱风,钱的正面有粟特字母拼写的回鹘文,意译“突骑施可汗拜布给”,背面有弯月形纹饰,占背二分之一,月形中间又与廓相连,很象船锚,又似弓箭背部,其头部又似蛇首,上部有蛇尾。1929年塔里木盆地考古首次发现此钱,黄文弼氏称蛇形花纹突骑施钱,铸造时间,大抵上限在唐景龙3年(公元709年),下限大抵在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前后约二十多年时间。突骑施是游牧民族,属西突厥一族,其钱币流通范围主要在中亚七河流域一带,此币在甘肃仅发现三枚。礼县盐官能出土游牧民族的钱币,当不是偶然和独立的现象,这应与唐朝与突骑施部落的友好往来有关,也与盐官处丝路干道“通商货利无不盐”和有西北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有关。礼县也出土一枚中亚波斯银币,摇钱树在甘肃礼县 、武威 、酒泉等地也均有出土发现。中亚波斯银币和东欧拜占庭金币在甘肃境内流通使用可以说明陇南是催生中、西方货币较流的重要节点。

一条贸易路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发展地带,要想繁荣一个地区的经济,必须设法将其自身纳入这一经济链中,方能保持其经济活力。研究陇南历史上形成的这种古道商路,具有社会、历史、经济和文化旅游价值。不能仅把秦蜀道、陇蜀古道当作历史的文化遗存,应力图探寻秦蜀道、陇蜀道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与深远影响,寻找规律性原因,借鉴指导当前陇南经济、文化、旅游发展战略都应该是有益的思路。

五、 陇南在丝绸之路交流中的地位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古代中国以丝绸为代表的大量物品输往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东岸,远抵罗马等国,而西方的奇珍异宝和风物人情也得以渐入中国。在这条延绵漫漫长路之上,物质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中国开始与世界对话的鲜活记忆,为沙漠中往来穿行的骆驼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迸发出耀眼的文明之光。汉唐时期的首都是长安,陇南与其毗邻,进入隋唐,甘肃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经济上“天下富庶者莫如陇右”,政治上关陇士族集团逐渐成为唐王朝的核心政治集团。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在职油橄榄的史迹。据古代地理名著《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越南,起伏荔营,以植所得奇草异树,有橄榄百余本”。但当时只是作为异国观赏树种而栽植。公园8世纪,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人们从波斯把油橄榄引进中国。在唐与大食争夺中亚的达逻斯战役后,被俘的杜环于751至762年间遍游了当时的黑衣大食国全境。他在《经行记》中描述大食的油橄榄时写道:又有荠树,实如夏枣,堪作油,食除瘴。油橄榄由波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带来中国唐朝。公元803至863年,段成式在《酋阳杂俎》中说:“齐敦树出波斯国,亦出拂林国(今叙利亚),拂林呼为‘齐虚’。长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极芳香,子似杨桃,五月熟。西域(今敦煌西北)人压为油,以煮饼果,如中国之用巨胜(芝麻)也。”有人说齐墩是波斯语油橄榄“Zeitun”的音译。同书又载“阿勃参”(Afursama,阿拉美语,指油橄榄油膏),产于拂林国,“长一丈余,皮色青白,叶细,两两相对。花似蔓茎,正黄。子似胡椒,赤色。斫其枝,汁如油。”据说这种油,唐人用来涂疥癬,极灵验而价昂。曾有研究表明,唐时载南方有齐敦树引种。元明之际的《回回药方》里转引阿拉伯古方,有多处油橄榄的药用记载。此外,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宜兴编著的8册(卷)《清文补汇》满汉对照辞书中也有类似《酋阳杂俎》关于油橄榄的叙述。即“齐墩果,出波斯国,木皮绿,花白香。此果五月熟,果油可碟饽饽”。

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中国还有一座城市在古代阿拉伯人心中与油橄榄挂上了钩,这座城市就是泉州。泉州市宋元时期南方的重要港口,也有众多阿拉伯商人前来经商。正巧泉州有个别名叫“刺桐城”,那是因为五代时期重修城垣时,在城周围广种刺桐树而得名的。结果阿拉伯人来到这里后,就把“刺桐”按照他们的发音给写成“Zaitun”,正好是油橄榄的阿语写法,久而久之,远方的阿拉伯人就都以为泉州叫做“橄榄城”了。

20世纪初,法国传教士和留法学生带来一些油橄榄树苗,在云南蒙自县草坝、四川重庆和台湾省地栽培,但规模都很小。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云南、重庆、福建和台湾等省、市均有零星引种。

195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顾问、人民代表邹秉文先生在195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议案,建议中国引种油橄榄。这一提案得到了重视,落实到农业部,转到林业部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树木改良研究室承担,引种材料由农业部引进。在油橄榄引种工作中,由邹秉文先生倡议将“齐敦树”改名为“油橄榄树”。在橄榄树前冠以“油”字以区别于中国南方原产的一种水果“橄榄”(学名:Canarium album 英文:Chinese olive)。

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3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陈毅副总理的陪同下,对非洲、欧洲、亚洲等14过进行友好访问,期间耳闻目睹郁郁葱葱的油橄榄树和悠久的油橄榄文化。时任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徐伟英由林业部派去阿尔尼亚学习油橄榄栽培技术时,适逢周恩来总理访问欧洲沿岸各国后到达阿尔巴尼亚。在使馆举行欢迎周总理会上,徐伟英想周总理汇报了油橄榄的情况。由于周总理与陈毅副总理早就对油橄榄有所了解,决定引种油橄榄。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总统谢胡得知这一消息,决定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万株油橄榄树苗(4年生树苗,共5个优良品种)。并派了一只专船维罗娜(Virona)号和二位高级技术专家护送,来指导种植。船只1964年2月2日到达我国湛江港,随即空运分发到8省12个种植点种植。当1500株苗木到达云南昆明时,正值总理在昆明视察工作,总理亲自接见阿尔巴尼亚专家,并亲临种植现场昆明市海口林场。1964年3月3日,周总理亲自种下了这批油橄榄树苗的第一株。这次大规模引种油橄榄苗木,是迄今为止我国在本木植物方面从国外引种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且都带宿土入境,不仅在我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全国油橄榄工作者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和教导,风风雨雨近50年,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全国12个省份数百个引种试验点开展试验,结合科学分析,找到了油橄榄在中国的适生区。1978年至1987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资助,中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油橄榄栽培。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植物资源局的支持下,引进了150个油橄榄品种,并从引进的品种中选育出适应我国条件的优良品质,研究出配套栽植技术,适生区的第二代油橄榄园的产量,达到了地中海沿岸区的水平。我国还成功地掌握了橄榄油的加工技术,研究了中国橄榄油的优良品质特性,开发出系列产品,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甘肃陇南市(以武都区为主)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确认为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从此,在国际油橄榄理事会制作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上增加了中国油橄榄种植分布点。

截至目前,全区发展油橄榄38万亩、同比增长4.9%、1160万株,涉及22个乡镇、420个村、4.5万农户、21万多人。主栽品种以佛奥、莱星、皮削利、鄂植8号为主。建成了大湾沟、将军石高标准国有示范园2100亩;50亩以上的大户私有橄榄园210处3.5万亩;农户整流域开发、连片栽植橄榄园170处34.29万亩;建成油橄榄上水工程130处、增加有效灌溉面积7.1万亩,修建上园道路40条300公里。配套建成了13座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日加工能力950吨。研制开发出橄榄油、保健橄榄油丸、系列化妆品、油橄榄茶、橄榄酒、橄榄罐头、橄榄叶有效成份提出物、橄榄果食品、橄榄菜等9大类、50多个产品,油橄榄系列产品在各类展会上荣获68个奖项。目前,武都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油橄榄之乡”,油橄榄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审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都区是国内仅有的有产量、有品牌、有市场的主产区。2015年鲜果产量达到24140吨,同比增长72.4%;特级初榨橄榄油产量达到3435吨,同比增长71.8%;综合产值达到11亿元,同比增长57.1%,占全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据统计,目前全区油橄榄保存面积约占全国的60%,橄榄油产量占全国的93%,油橄榄鲜果产量占全国的91%,是全国最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


责编:张彦雄

审核:徐正国





在线客服 计算器 意见反馈

BMFWDT

社保交通咨询请关注便民服务大厅公众号

点击可复制微信关注公众号,找人工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