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近年来,全省各级人社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人社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采取超常举措,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等方面,广纳贤才、聚智聚力,打好深度贫困地区人才发展振兴“组合拳”,以人才振兴助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振兴。
聚焦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强基固本,充分提升本土人才素质。坚持“造血固本”,实施“一户一名技术能手”培训提能。从全省遴选45家技工院校、培训机构,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对口支持45个深度贫困县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每年至少提供一次免费培训,培训结束后免费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推荐工作,计划至2020年,动员组织深度贫困县3.9万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劳动力掌握一门就业技能。今年以来,已动员组织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1.4万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3万人的108%。开展“回炉再造”,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深造。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知识更新计划,连续4年,每年针对深度贫困县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举办10期研修班,示范引领各级各部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到2020年实现深度贫困县专业技术人才全覆盖轮训。推进实施深度贫困地区千名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行动,2018-2020年,每年从深度贫困县选派400名专业技术骨干赴中央在川、省属及内地发达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进行3至6个月研修培养。
聚焦“空编缺人”问题,强化招才引智措施,充分集聚人才资源。深入落实《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的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十条措施》等系列人才政策。支持贫困地区降低学历门槛、降低开考比例、放宽专业限制、放宽年龄条件等特殊政策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018年为深度贫困县事业单位招录教师、医生、农技员等专技人才6217名。加大深度贫困地区“三支一扶”招募计划倾斜力度,提出优先招募民族地区“双语”人才,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可直接考核招聘到服务所在地县、乡事业单位。统筹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今年全省下达招募名额2184名,其中为深度贫困县分配名额622名,占全省招募总数的28.5%。
聚焦人才难留问题,完善人才稳定政策,充分打造深度贫困地区“人才磁场”。注重事业吸附人才,实行向贫困地区倾斜的职称政策,研究制定在凉山州、甘孜、阿坝州全面建立教育、卫生、农业、工程等系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制度,所获职称在本州范围内有效,并与其他系列职称享受同等待遇。适当放宽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在基层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首次申报评审职称可提前1年;工作累计满15年的,可降低一个学历等次申报评审中级职称;累计满25年的,可降低一个学历等次申报评审高级职称。注重待遇吸附人才,积极开展增加“四大片区”贫困县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试点,指导地方做好对到县及以下或艰苦边远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高校毕业生高定工资等政策。认真落实对省本级派驻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高海拔地区折算工龄补贴、带薪年休假等政策。
聚焦高端人才匮乏问题,采取柔性援助措施,全面推进专家智力服务基层行动。通过专家下基层、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技能中国行等活动,推动高层次人才到基层一线开展援助服务。全省建立专家服务基地46个,截至今年9月底,专家智力基层示范行动已覆盖全省183个县(市、区)中的151个,带动了全省万余人次的专家参与基层智力服务,共举办专家讲座13576场次,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交流19895场次,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人才190余万人次,超过1500万群众从中受益。同时,促进专家与项目单位签订长效协议,有力推动了专家人才与贫困地区建立智力援助“常”和“长”机制,树立了人社部门服务脱贫攻坚、服务地方发展的良好品牌。目前,全国610名高层次人才受聘于四川省专家服务团,探索出了柔性引导专家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制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