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养老金个账空账率超九成 将来兑现或入不敷出】近日,一份由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去年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和青海六省份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并且,个人账户基金从2014年的5001亿元下降到3274亿元。(华夏时报)
近日,一份由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去年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和青海六省份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并且,个人账户基金从2014年的5001亿元下降到3274亿元。
“这是自2001年坐实个人账户试点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此前,历年的账户资产变动都是每年呈增加趋势。”10月14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1年起,中央开始试点坐实个人账户,试点省份从辽宁等东北三省扩大到上海等13个省份,然而效果很不理想。
根据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底,全国的个人账户记账总额已高达47144亿元,而账户里实实在在的资金还不到十分之一,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依然存在。
空账率超九成
多年来,我国社保的覆盖面以及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但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务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1997年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后,中国的基本养老金采取统账结合的模式,也就是既包含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部分,由年轻一代缴费来赡养退休者,也包含累积制的个人账户。企业缴纳的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城镇职工按本人缴费工资基数8%的数额,为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参保人员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免征利息税。
但是,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大幅增加带来的巨大支付压力,社会统筹不足以支撑,为此,大部分地区的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于当期支付。
1997年,全国个人账户空账规模为140多亿元,1998年为450亿元,此后不过两年时间,全国个人账户的空账规模增长近4倍,2000年为2000亿元。
面对不断高涨的个人账户空账规模,2001年,中央选择在辽宁等地试点坐实个人账户,2008年扩大到13个省份,但是实施难度较大,空账规模越来越大,每年仍在增加。自2008年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个省份愿意加入到坐实个人账户的行列中来,主要是由于转型成本的解决没有法治化、力度有限,中央财政仅对少数几个省进行数量有限的配比补贴,东部发达地区的试点省份完全由地方财政解决,大部分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
“坐实个人账户资金量太大,各级政府都拿不出,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不情愿,因为财政的钱都是老百姓的税收钱,眼睁睁地看着它每天在缩水还往账户里扔,这是不合理的,也肯定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郑秉文表示。
数据显示,启动坐实个人账户试点后,全国个人账户空账规模依然骤增:2004年为7400亿元,2007年突破1万亿,2013年达到3.1万亿,2015年则已经超过了4万亿。
“个人账户空账越来越大的问题不解决,将来兑现个人账户部分时很有可能入不敷出。”10月13日,51社保的创始人兼CEO余清泉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账户空账,退休时这部分支取完全有赖于财政补贴,如果恰逢经济不好,会引发极大的社会问题。
为“名义账户”提供改革空间
很明显,坐实个人账户并未解决空账“滚雪球”的问题,此后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个人账户制度。”
从强调“坐实”转向“完善”,口径明显松动,个人账户俨然已经成了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块“心病”。
“从坐实个人账户试点向完善个人账户制度转型,意味着个人账户功能定位的重大改变。”郑秉文表示。
个人账户既然坐不实,或者与其坐实让其贬值,不如选择一种新的模式,“名义账户”的提法应运而生,并且,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此提法基本形成了共识。
所谓名义账户制,就是将缴费确定型的待遇发放与现收现付的筹资机制相结合的新制度。其主要特征为:用投资收益率作为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参保人可在退休后按该记账利率累积后的金额领取养老金。换句话说,就是个人账户中没有真实资金,仅是对个人缴费进行记账,把缴费和收益都计入账户,作为未来发放的依据。
我们真能“老有所依”吗? 在北京25年的养老成本达472万元,在安陆呢?算过账没?
还记得今年3月份人社部关于“养老金不存在缺口,支付能力达17个月”的条条论述,而8月份的报告中便揭露出2015年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和青海共六省份的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入不敷出”。
虽然这一现象只出现在少数省份,然而却激起又一层巨浪:养老金为什么会出现收支不抵?我们还要不要继续缴纳养老金?等我们老了养老钱能不能按时、足额领到?……
延迟退休一直占据热门,虽然还没有具体的措施,但北京发布“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保保障规划确认会落实渐进式延退政策。
《超能陆战队》中大白常说的口头禅是:在1到10的十个等级里,你用几来形容你的疼痛?动画里面的大白恰好是当下老龄化社会人们内心渴望的一个象征。不妨问问:在1~10的十个等级里,你用几来形容养老金的疼痛?
痛点一:养老成本高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的一篇权威学术研究报告,现在有“255万”才相当于30年前的“万元户”。考虑到通货膨胀一直存在且还会持续,为了确保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不至于降太多,在计算时融360小编谨慎地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因素。
真实通胀率=印钞速度-财富增长速度=M2增速-GDP增速。根据相关数据,1990年—2015年,我国M2平均增速为20.02%,GDP平均增速为9.94%。也就是说,从1990年到2015年,真实通胀率=20.02%-9.94%=10.08%。为了计算方便,融360小编假设未来每年真实通胀率为10%。
假设融360小编在北京退休后,身体健康良好不需要增加其他开销,每月的生活开支为4000元,按55岁退休活到80岁,那就需要准备25年的养老支出。也就是说,小编需要攒:4000元×12个月×25年=120万元。若算上退休后每年10%的实际通货膨胀率,如果第一年的开支是4000元×12个月=4.8万元的话,第二年的开支就会是4.8万元×(1+10%)=5.28万元,此后每年递增。按这个来算,25年的养老成本将达到472.13万元!
痛点二:养老金涨幅跑不赢CPI
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其实已经是连续第12年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了。但是,之前调整幅度都是10%左右,而今年首次将调整幅度降为6.5%。所以相比较而言是降低了。
2015年以来,央行连续降息。跑不过CPI虽然有一部分人能存下钱来,但持续上涨的物价会使大多数家庭储蓄养老计划希望破灭。当前,存款利率跑不过CPI已经成为共识。尤其是像食品、衣着和居住(房租、水、电、燃料等)等生活必需品,其增长的幅度常常是超过CPI的。
痛点三:养老金替代率越来越低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个人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后的退休金/退休前的工资。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替代率越高,越能保证老年生活的品质,反之,则会影响养老生活。
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1999年之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维持在75%以上,但2000年以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持续下降,从1997年的70.79%下降到了2014年的45%,已经处于国际劳工组织公约划定的养老金替代率警戒线之内。
痛点四: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
人社部曾公布一组数据,当前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也就是三个人养一个老人,到2020年则变成2.94:1,到2050 年时则变为1.3:1,即到那时几乎是每一个人养一个老人。随着科学的进步、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持续增长,养老负担日渐加重已成趋势。
当前的我们面对着养老金实质上依然是“双轨制”的不公平政策待遇,而争取和等待公平的政策降临需要时间,但我们却在老去。为退休做准备越早开始越好,最迟不要晚于40岁。
也许你该和我联系一下,听听我给您的忠告和意见!
爱他爱家客服:hsp_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