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师考试(一级)复习重点归纳(第五章第三节)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师作者:日期:2016-09-17

第五章 薪酬管理 

第三节 企业福利制度的设计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明确企业福利的概念、特点、作用和种类,影响员工福利计划的内外部环境,弹性福利计划的类型和设计原则;掌握员工福利模式的选择、员工福利计划的制定、弹性福利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的程序和方法。


【知识要求】


1、福利的概念


福利是指企业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自身情况为员工提供的各种非货币报酬与服务,包括各种社会保险项目、企业补充保险项目以及其他补贴制度,增加集体福利设施和举办文化活动等,从而为员工提供生活便利,减轻员工生活负担,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


2、福利的发展历史


19世纪初甚至更早时期的欧洲和北美,政府通过雇佣标准和事故赔偿立法等劳动力的规制措施,要求企业为员工的福利承担更多的责任。


19世纪80年代,德国政府相断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令(1883年《工人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障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20世纪40年代,员工福利在工业化国家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企业员工福利项目的增加和水平的提高,企业员工的福利支出不断增加。


3、我国员工福利的发展 


1949年以来,我国员工福利的发展受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人们将其划分为统包阶段、过渡阶段和创新阶段。

统包阶段: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过渡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货币”形式的福利增多; 

创新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员工福利和退休制度建设开始进入体制和制度创新阶段。 


4、福利的特点


1)稳定性;

2)潜在性;

3)延迟性。 


5、福利的作用


1)福利对企业的作用 

①员工福利可以为企业合理避税;

②员工福利可以为企业减少成本支出;

③员工福利成为企业吸引和保留人才的有效工具; 

④员工福利可以起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作用; 

⑤福利设计可以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2)福利对员工的作用 

①增加员工的收入;

②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③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 

④福利能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从而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6、福利的分类


依据福利项目是否具有法律强制力,可以分为法定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


依据福利选择的灵活性,可以分为固定福利和弹性福利;


依据福利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经济性福利和非经济性福利。


7、福利的种类 


1)法定保险福利 

①基本养老保险; 

②基本医疗保险; 

③失业保险; 

④工伤保险; 

⑤生育保险; 

⑥住房公积金。 


2)非工作日福利

①公休假日和法定假日; 

②带薪休假; 

③病假。


3)员工补充保险福利 

①企业年金; 

②团体人寿保险;

③补充医疗保险计划; 


4)员工服务福利和其他福利 

①心理咨询、家庭援助; 

②定期健康检查;

③员工个人发展福利; 

④住房补助福利;

⑤有组织的集体文体活动; 

⑥交通费补贴、午餐补贴; 

⑦其他比较有特色的福利项目。 


8、基本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建立的老年收入保障制度,是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为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所做的一项强制性的制度安排。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决定》,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从三个方面统一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一是统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8%。


二是统一个人帐户的规模。按本人缴费工资的11%为每个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的部分降至3%。


三是统一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


9、基本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是指由国家立法规定并强制实施,为了分担疾病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而设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集资(缴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在个人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


医疗保险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

1)基本医疗保险费实施职工和企业共同负担的原则;


2)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3)用人单位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4)职工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


5)划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各自的支付范围,确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


6)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个人自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也要负担一定的比例。


10、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集中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援助,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的主要内容包括:


1)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是所有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失业职工。


2)失业保险基金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保险费。


3)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包括失业保障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接受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补贴等。


4)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为:参加失业保险,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缴费满一年的;非自愿失业的;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5)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缴费时间的长短来确定,最长为24个月,最短为12个月。


6)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7)由各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失业保险的管理工作。


11、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对在生产、工作等经济活动中遭受事故伤害和从事有损健康的工作从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003年4月16日颁布、2010年12月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的主要内容包括:


1)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2)规定了认定工伤的七种情形、三种视同工伤的情形、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工伤的三种情形。


3)进行工伤认定的机构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4)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能力障碍分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级。


5)对工伤保险待遇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12、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筹集保险基金,对怀孕、分娩、生育子女期间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女职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医疗服务和生育休假福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其宗旨在于帮助她们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


1994年《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 

1)生育保险的实施范围是所有城镇企业及其职工; 

2)生育保险实行社会统筹;

3)参保职工享受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服务。 


13、住房公积金


1999年4月《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2002年3月4日修订)指出: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业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个他用。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储存余额:


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2)离休、退休的;

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4)户口迁出所在市、县或者出境定居的; 

5)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

6)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 


14、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也叫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私人养老金、职业年金计划等,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框架内,根据本企业特点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是员工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企业年金的分类 


1)根据创立主体不同,可分为由单个企业创立的企业年金计划与由多个企业创立的企业年金计划;


2)根据供款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人单方缴费年金计划、企业单方缴费年金计划、个人与企业联合缴费年金计划;


3)根据筹资方式不同,可分为现收现付制、积累制及部分积累制;


4)根据缴费和受益关系的同,可分为待遇确定型、缴费确定型及混合型年金计划。


16、我国企业年金计划的框架 企业年金计划包括如下内容:


1)参加人员范围; 

2)资金筹集方式;

3)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方式; 

4)基金管理方式;

5)计发办法和支付方式; 

6)支付企业年金待遇的条件; 

7)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 

8)中止缴费的条件; 

9)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17、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必备资格


2004年5月《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与2011年5月《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规定了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必备资格:


1)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2)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 

3)已建立集体协商制度。 


18、团体人寿保险的特点


1)要求投保团体必须是依法成立的组织,要有自身的专业活动;

2)投保团体中参加保险的人数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

3)团体寿险的被保险人不能自由选择投保金额,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体质差、危险大的人选择较高的保险金额;

4)由于参加的人数多,相对于个人来说,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相同的保险产品;

5)保障范围比较广泛。 


19、补充医疗保险的意义 


1)补充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负担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开支;

2)保证企业职工队伍稳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3)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 


20、我国补充医疗保险的模式


1)社会保险机构经办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 

2)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 

3)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 


21、员工福利计划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

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②市场工资水平对福利设置的影响; 

③相关税收制度对福利设置的影响; 

④劳动力供求状况对福利设置的影响。 


2)内部环境

①企业经营效益对福利设置的影响; 

②企业薪酬策略对福利设置的影响; 

③员工构成对福利设置的影响; 

④工作特征对福利设置的影响; 


22、灵活性福利制度


灵活性福利制度(Flexible Benefits Program),是指企业在考虑员工需要的基础上,设计一套员工可以有限度地自主选择福利项目的制度。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员工在不同方面的福利需求。


23、弹性福利计划的类型 


1)套餐式员工福利; 

2)附加型弹性福利; 

3)核心加选择性福利。


24、弹性福利计划的设计原则 


1)设计要符合企业的支付能力;

2)做好充分的需求调查,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3)清晰界定不同项目之间的关系。 


25、企业员工福利模式的选择 


1)确定员工福利计划的水平 

①市场领先型模式; 

②市场匹配型模式; 

③市场落后型模式。


2)确定员工福利项目的内容 

①经济型福利模式; 

②非经济型福利模式。


3)确定员工福利计划的灵活性 

①固定福利模式; 

②弹性福利模式。


26、员工福利计划的制定 


1)福利总量的选择。


2)福利构成的确定:

①总体的薪酬战略;

②企业的发展目标;

③员工队伍的特点。


27、弹性福利计划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首先,应该了解员工的需求。


其次,对所有的福利项目进行明码标价。


最后,除了政府规定的必须设立的福利项目(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是人人都有的之外,其他福利项目并非无限度供给,而应依员工的职等制定每人福利费用的预算,职等越高福利越高。


弹性福利计划的基本思想是让员工对自己的福利组合计划进行选择,但会受两个方面的制约:

一是企业必须制定总成本约束线;

二是每一种福利组合中都必须包括一些非选择项目,如法定福利计划。


28、制定企业的福利计划时要分析的内容 


1)提供什么样的福利; 

2)为谁提供福利;


29、弹性福利计划的实施 


1)福利管理——福利沟通; 

2)福利管理——福利监控。

 ID:HRM1688 HR都在关注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在线客服 计算器 意见反馈

BMFWDT

社保交通咨询请关注便民服务大厅公众号

点击可复制微信关注公众号,找人工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