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不宜进行颠覆性改革

来源:读友报作者:日期:2016-09-11

读友视点:除了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之外,民众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不信任是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此,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在完善机制,而不宜进行颠覆性的模式调整,也不宜全面引入名义账户制度。

 

新闻背景:

伴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在整体上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险的转变,形成了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与此同时,养老保险制度也面临着地区分割、人口老龄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等带来的新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中央政府于2013年启动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工作。

要想明确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准确判断当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之外,民众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不信任是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此,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绝不能局限于对养老金机制本身的研究和分析,而要从养老金改革措施与民众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入手。只有重建和稳定民众对养老金制度的信心,大家才会积极参与这个制度,有了信心的可持续,才能有制度的可持续。基于以上判断,我认为,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在完善机制,而不宜进行颠覆性的模式调整,也不宜全面引入名义账户制度。

其一,模式调整会动摇国民信心。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民众对养老金制度的不信任是当前养老金制度面临的最大危机。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如果再进行重大的制度模式调整,即便从理论上具有激励性,但这种理论上的激励性未必能够转变为民众实际的积极参保缴费行为,反而容易增加民众对养老金制度的疑虑。一旦老百姓不信任这个制度,那么再有所谓理论基础和激励功能的制度设计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其二,当前制度的个人账户部分已经具有名义账户的特征。目前我国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其中的个人账户在设计之初是借鉴新加坡和智利的模式,进行实账积累。但在运行过程中,受到转制成本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部分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也无果而终。而当前各地的空账实质上就是所谓的名义账户,已经实现了个人责任与公共责任的分担。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把社会统筹的部分也转变成名义账户。

其三,名义账户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名义账户在财务上采取现收现付的模式,也就是说,虽然从记账权益上看,缴费记录在了个人账户上,但从总体上看,资金仍然是来源于缴费的年轻人,支付给退休的老人。

瑞典等国家实行的名义账户制度,在维持缴费率不变的情况下,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其结果只能是替代率的下降,即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的下降。这在目前的改革环境下显然是无法被参保人所接受的。

综上所述,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有更宏观的视野,尤其要考虑制度变革的环境和民众的态度,保持制度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稽核、做实缴费基数,尽快实现全国统筹,建立更加合理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等方式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文/本平台综合报道

本期编辑:赵怡权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点下方“阅读原文”《读友报》期待你的订阅

在线客服 计算器 意见反馈

BMFWDT

社保交通咨询请关注便民服务大厅公众号

点击可复制微信关注公众号,找人工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