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档案:胡应华,男,61岁,中共党员,汉族,现任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首席技师。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国机械联合会技能大师、四川省十大杰出技术能手等称号,领办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加工作41年来, 胡应华牵头承担并圆满完成了“世界第一”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亚洲第一锤”100吨/米无砧座对击锤、“轧机之王”宝钢5米轧机等数十项国家重大装备的装配工作,练就了一身重型成套设备装配的绝技绝活,探索了一套精湛的装配技艺技法,培养了一批优秀装配技能人才,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技艺精湛 勇挑国家重点工程重担
装配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却是确保设备顺利运行的核心工艺。对动辄数万吨的重型设备来讲,哪怕是1毫米的误差,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和损失。二重制造重型设备的实力享誉神州,胡应华的装配技艺领先同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重装制造的最强实力和最高水平。在国家重点工程,目前世界第一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的装配过程中,由于外供油封直径大于2000毫米,工作人员经过多次试装,都无法将油封安装到位,造成压力机的工作缸主缸漏油,打压工作无法实施。胡应华把自己“锁”在装配现场,夜以继日对油封的支撑环结构进行研究改良,最后采取分段对接配做的方法一次装配成功,随后经打压试验验证,工作缸主缸无丝毫润滑油泄漏,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油封安装技术难关成功突破! 在国家重点工程三门峡核电站AP1000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热段B弯管热弯成型后与模具发生粘模,现场工作人员用尽各种办法均无法将模具分开,若这一关键部件不能及时装配成功,耽误了工程进度,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胡应华临危受命赶往一线救急!在仔细勘察现场后,他决定采取压顶方式进行脱模,并自行设计、制作了脱模工装,最终成功将热弯与模具脱开,为集团公司挽回了上千万元经济损失。
潜心钻研 致力攻克装配技术难关
装配工作,联接重装制造的各项尖端工艺;装配人员,是高难工艺的“最后集成者”。41年来,胡应华在参与相关重装设备研究、设计、定型、生产的过程中,牵头开发了几十项新型工艺,在装备制造行业被广泛推广使用;研究形成了《三轴传动滚切式双边剪研制》等数十项技术理论成果,先后获得各级大奖。在国内最大的16800吨热模锻压机装配时遇到一技术难题:由于最关键部件滑块在工作时会上下运动,而前、后导向梁之间空间狭小,若装配发生丝毫误差,都有可能造成高压软管损伤而导致装备停摆。胡应华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类似装配案例,利用机架开口空间大的特点,采取将高压软管换位装配在滑块左、右两侧的方法装配,既确保了高压软管不会发生碰撞和损伤,又便于后期日常维护。他进行的这项装配工艺改进为客户每年节约成本1000万元以上,受到客户高度赞誉。在国家重点工程宝钢5米宽厚板轧机的装配制造过程中,胡应华组织带领两个钳工班组交叉作业,将具体工作量细化到组、每个零部件责任到人,提高装配效率3倍以上;在装配该设备上横梁时,上横梁与机架装配发生干涉,若返回机床加工,生产周期无法确保,他果断采用基准过渡、排钻修磨的整改方法,顺利解决了上横梁与机架的干涉问题,节省了返工周期;在进行4件重达70余吨的工作辊弯辊窜辊装置的装配时,采用三点捆绑吊装侧移调整装配法,确保装置准确吊装到位,使装配工序一次完成,该型设备的提前装配出产为二重集团公司节省运行资金占用利息近35万元。某用户在宝钢2050毫米粗轧机使用过程中,由于润滑维护不当,造成压下铜螺母与丝杆抱研,无法继续使用,遂邀请正在考察的德国专家帮忙解决未果,只得紧急向二重求援。胡应华再次临危受命,他认真分析现场状况后,因地制宜借用现场平台作基准,将压下铜螺母与丝杆垂直平台摆放,利用压下铜螺母自身重力及行车拉力相互作用,顺利使压下铜螺母与丝杆分离,令现场的德国专家折服。
传道授业 无私培养优秀装配能手
胡应华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传技带徒、绝技传承、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二重集团公司开展的“名师高徒”活动,主动承担起培养优秀装配技能人才的任务。他针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工作状况等差异,结合产品的类型特点,制定了完善的培养方案和严格的考核标准,分类培训,悉心辅导,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所掌握的绝技绝活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在他的带动下,集团公司装配钳工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现已培养的徒弟有高级技师7人、技师12人、高级工32人,现在均已成为公司装配一线的技术骨干。他的“得意门生”朱军荣获全国技能大赛优秀参赛选手和四川省技术能手称号,另有多名弟子多次在各级技能竞赛中取得佳绩。面对盛名之下众多外企抛出的诱人“橄榄枝”,他委婉拒绝;面对集团公司转型过渡的艰难抉择,他毅然留守。41载寒来暑往,胡应华始终坚守一线,攻坚克难,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创造了非凡业绩,用自己的忠诚和汗水谱写出了“重装大师”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