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师考试(三级)培训教程(第一章第三节)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师作者:日期:2016-07-10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三节 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

第一单元 劳动定额水平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劳动定额水平的橛念和种类,确定劳动定额水平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衡量劳动定额水平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知识要求】

一、劳动定额管理的内容

劳动定额是一项生产技术性和经济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它包括定额的制定、贯彻执行、统计分析和修订四个重要环节。这四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一)劳动定额的制定

采用适当的方法,“快、准、全”地制定出产品、零件、工序的各项工时定额,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基本数据,这是劳动定额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搞好定额管理的基本前提。


影响劳动定额制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劳动者方面的因素,也有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方面的因素,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科学的方法,对各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全面掌握工时消耗的规律性后,才能制定出既先进又合理的劳动定额。


(二)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

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评价和衡量企业劳动定额的贯彻实施的情况,可采用以下几项标准。


1. 劳动定额面的大小。例如,在可以实行定额的全体工人中,已经执行定额的人数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所有正式投入的产品,有多少贯彻执行了新修订的定额。


2. 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劳动各职能部门是不是按劳动定额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3. 企业或车间、班组是不是按劳动定额对工人的劳动量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做到“日清月结”。


4. 企业为了推行新定额是不是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三)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

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是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劳动定额贯彻执行以后,到底能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需要;新定额在执行中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活的情况,只有通过收集各种信息,以及各种有关的数椐资料,经过汇总、整理和统计分析,才能加以说明。


(四)劳动定额的修订

随着企业生产的发展,企业原有的定额会落后于现实的生产水平。即使是新产品的定额,也会由干各种原因需要修订,如采用了新的工艺加工方法,或材料材质的变更,新定额制定的明显不合理等,根据信息反馈资料,发现了问题,就需要对定额进行修改。企业只有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组织力量修改原有的劳动定额,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才能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劳动定额的修订是在定额的贯彻实施、统计分析之后,对定额的重新整顿和修改,它既是劳动定额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又标志着新的定额产生,它使企业的劳动定额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因此,它使定额工作又回到第一个环节。企业劳动定额管理过程就是上述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而每一次大的循环之后,都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现代劳动定额的发展趋势

(一)巴克制给我们的启示

巴克制即企业工作效率分析与控制的制度(PAC)。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效率协会理事、经营管理首席顾向门田武治,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总结日本企业劳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具有日本特色的一项管理制度。


巴克制是19世纪末泰罗的“科学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其根本特征是:在现有生产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对劳动效率的分析研究与管理,建立科学的标准时间,采用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根据科学的标准时间测定员工的工作效率。

2. 充分发挥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借以弱化物质刺激。

3. 从公司经理、厂长到每个员工都有具体明确的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并按岗位等级核定工作效率。

4. 定额人员定期提出有关工作效率的分析报告,以便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第一线监督人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或维持效率的高水平。

5. 设立专门从事增援的机动部门和人员,以保证各生产部门人员配备的合理化。最大限度地控制劳动力的使用,减少人力消耗和不必要的损失。


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许多中小企业包括一部分大型企业推行巴克制以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劳动生产率就大幅度提高,有些企业甚至成倍增长,其效果极为显著。巴克制的出现,也引起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普遍重视,认为它是促进现代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十分有效的手段。


巴克制将工人劳动(工作)效率,按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分解为作业效率和开工率两个方面。其数学表达式为

工作效率=工人作业效率×开工率

式中,工人作业效率=定额工时/工人实耗工时

开工率=工人实耗工时/实际可利用工时

实耗工时=实际可利用工时—各级管理责任造成的浪费工时


在公式中,工人作业效率指标反映了工人的努力程度,属于工人责任指标。开工率反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努力程度,是管理者责任指标。也就是说,工人工作效率的高低,受到操作者的作业速度快慢、设备能力利用程度大小、不必要工时损失多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开工率的高低,受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指挥、监督、协调、组织等管理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项因素的影响。


根据对企业一般状况的分析。通过技术开发,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无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耗资多、费时长、风险大,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它过于偏重“物”的考虑,忽视了生产力中“人”这一最革命、最活泼的要素。


从“人”这一主观要素入手,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级管理责任造成的工时浪费,据日本某企业的调查资料介绍,因管理责任损失的工时约占总工时的8%左右;其次,应分析如何减少操作工人责任造成的工时损失,它不仅潜力大,而且是工人本身可自行调节的部分,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最后,最积极、最重要的是靠操作工人提高作业速度,充分利用设备能力,选用最佳操作方法以增加单位时间的产量,不断超额完成定额。严格来说,通过消除管理者和操作工人的工时浪费去提高工效,还只是消极被动的。最关键的是要取得“附加效果”,即不断超额完成现行定额。因为劳动定额是按具有平均熟练程度的工人的平均作业速度确定的,工人使自己的操作技能和速度超过平均并非很困难,对大多数工人来说,超额完成定额的机会时时存在。况且,加快作业速度,也并非要求工作超负荷劳动,而是限制在生理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许多事例表明,工人仅从改进操作方法、提高作业速度上,即使节约比例很小的工时,对于重复性强、批量大的产品,也能积少成多,取得惊人的效果。


总之,重视人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立足于发掘全体员工的劳动潜力,是巴克制所揭示的实现高度劳动生产率的秘密。


巴克制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它的实施方法和经验,是值得我国企业汲取的,对于企业来说,包括劳动定员定额在内的各项基础工作,不但不能忽视,反而需要强化。这是因为:只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生产效率,才能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国内外许多先进企业的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只有强化劳动定额等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挖掘劳动潜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劳动定额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劳动定额工作在科学化的企业管理的带动下,将会出现新的变化。


1. 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所谓科学化,是使劳动定额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管理学、技术学、经济学等科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其达到新高度和新水平。所谓标准化,是以制定、贯彻劳动定额为主要内容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将企业劳动定额工作纳入国家标准化的轨道,逐步推进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标推化、定额方法标准化、定额工作标准化。所渭现代化,是要求劳动定额广泛采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计算工具,吸收现代数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建立劳动定额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各类产业部门劳动定额数学模型和数据库,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形成网络系统。


2. 由传统的单一管理逐步转向以提高效率为中心的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 所谓全员,是指企业的全部员工,无论是厂长经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是生产工人,一律纳入劳动定额一体化管理的轨道。所谓全面,是指以“人”为中心,又注重人与物、人与环境和工作地的相互结合,实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所谓全过程,是指在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都要实行定额管理,即从投入到产出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要以提高工效为中心,强化劳动定额管理,使劳动定额管理成为企业总体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


3. 由过去的劳动定额与定员分散管理逐步转向劳动定额定员一体化管理。随着我国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企业对劳动定员的重视程度也将会逐步提高。如前所述,劳动定员即人员定额是劳动定额的一种发展和表现形式。实践证明:传统的劳动定员核算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亟待加以完善。例如工业企业近几年采用的“零基定员法就是采用更加精确量化指标,核定定员人数的一种新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势必出现人力使用的严格控制。企业为了提高定员水平,将会引进最先进的定额方法,使定员管理定额化。


三、劳动定额水平的概念和种类

劳动定额水平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行业或企业规定的劳动定额在数值上所表现的高低松紧程度。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定额形式具有多样化,定额水平按定额的综合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类:

1. 工序定额水平。指各个工序之间劳动定额的高低松紧程度。工序是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单位,定额水平首先体现在现行的工序定额上。

2. 工种定额水平。指各个工种之间劳动定额的高低松紧程度。它是合理安排生产作业计划,调配劳动力,实现有节奏、均衡生产的重要保证。

3. 零件或产品定额水平。指工序、工种劳动定额汇总的结果。


按照劳动定额所考察的范围,劳动定额水平又可分为以下三类:

1. 车间定额水平。它是车间内部各个班组之间劳动定额综合达到的高低程度。

2. 企业定额水平。它是企业内部各个车间之间劳动定额综合达到的高低程度。

3. 行业或部门定额水平,同行业或部门所属企业之间劳动定额综合达到的高低程度。

此外,按照定额的种类,劳动定额水平又可表现为现行定额水平、计划定额水平和定额标准水平。


四、劳动定额水平是定额管理的核心

劳动定额水平不平衡,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影响劳动定额作用的发挥。在组织生产方面,定额水平不平衡,必然会影响企业实现有节奏、均衡生产,影响各项计划的准确程度,成本核算也容易出现时高时低的现象。定额水平过于先进,会使各项计划脱离实际,失去了指导生产的意义。定额水平过低,又会使各项计划过于保守,造成设备、人员和工时的浪费。在组织分配方面,定额水平不平衡,必然会造成苦乐不均,不能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付酬”的原则。定额水平过高,员工经过很大努力仍达不到,就会减少员工的收入,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定额水平过低,员工不经过努力也能轻易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就会不合理地增加企业的负担,造成工资奖金的超支分配。由于劳动定额水平既指导着生产 又制约着分配,所以其成为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核心问题。


总之,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定额的制定、贯彻执行、统计分析以及修订等,都是围绕劳动定额水平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五、确定劳动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

定额水平具有相对性,由于对比的方法、衡量的标准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保证定额水平既先进又合理,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应当是确定定额水平的基本原则。


根据先进合理的原则,在制定、修订劳动定额时,应尽量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从现有的生产水平和技术组织状况出发,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定额达到:“在正常条件下,经过努力,多数员工在多数情况下能够达到或超过,部分员工能够接近的水平”。所谓正常条件,是指在定额执行期内,正常的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正常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包括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


【能力要求】

衡量劳动定额水平的方法

一、用实耗工时来衡量

实耗工时和定额工时相比,能反映生产员工实际完成定额的情况,如果对比的结果超过正常的界限,就说明现行定额和实际生产水平有较大的距离,由此工可以判断出定额水平的高低。这种方法和劳动定额的考核结合在一起,资料取得比较方便,也可以对班组、工种、车间的定额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这种衡量方法的缺点是:实耗工时统计的准确性、可靠性较难保证,甚至可能掩盖部分损失工时。实耗工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现行定额水平的牵制,因此,其准确性较差。


二、用实测工时来衡量

实测工时就是选择具有平均技术熟练程度的员工,在正常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经过现场测定及必要的评定而获得的工时,由于排除了日常生产中很难避免的不正常因素和条件的影响,用实测工时衡量定额水平是比较直接和可靠的。这种衡量方法,也容易了解生产的真实潸力。它的缺点是工作量大,只能有重点地选择若干典型的、关键的工序或工种来进行。


三、用标准工时来衡量

标准工时是指依据时间定额标准制定的工时,在衡量企业现行定额水平时,应选择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正式颁布或批准的时间定额标准作依据,该方法由于衡量标准客观,反映现行定额的状况比较真实。不同企业(或车间)采用同一时间定额标准来衡量,还能反映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定额水平的高低及先进程度。它的缺点是工作量大,也只能有重点地选择若干典型的、关键的工序或工种来进行。


四、通过现行定额之间的比较来衡量

与现行定额之间的比较,是指与条件(如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生产类型、生产的产品等)相同的企业的定额水平,或本企业历史上先进的定额水平相比较,这种方法可以进行工序定额的比较,但更多的是进行工种、零部件及成台产品定额水平的比较,它的'点是使用起来比较简便,有利于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开展竞赛和评比。它的缺点是适用面比较窄。


五、用标准差来衡量

定额水平不仅要具有先进合理性,还要具有平衡和统一性。因此,对定额水平还需要作横向的综合考察,可采用标准差综合评价某部门定额水平平衡的状况。定额水平不平衡时,当采用某一评比方法(如实耗工时、实测工时、标准工时均可)进行衡量时,就会发现它的波动性,而波动性的大小可通过标准差这一指标来表示,现假定采取实耗工时的衡量方法,并对定额水平做横向考察,先计算出某部门各种定额完成率的平均值(),再计算该部门各种定额完成率的标准差(σ),计算公式为

上述各种衡量方法应根椐企业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由于反映定额水平的现象较为复杂,因而也可以同时运用几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来评价和说明现行定额水平的状况。


【注意事项】

在实际工作中,确定定额水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定额水平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生产技术、劳动组织、员工队伍的素质、企业文化建设等多项工作的综合反映。由于定额水平受到如此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提高定额水平,使劳动定额建立在先进合理的基础上,企业就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定额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配备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人员,加强统计分析和考核,不断地改进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


因此,企业在正常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规定的劳动定额,不但要体现科学性和先进合理性,还应当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欢迎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师微信公众号:HRM1688)

1. 在每个工作班内,使员工充分和有效她利用工作时间,保持适当的工时强度。

2. 大多数员工在多数情况下,以正常的速度进行操作,其脑力或体力的支出,应达到或接近国家或部门的劳动卫生标准。

3. 从定额执行的全过程看,某一生产岗位的员工,在定额执行初期可能在贯彻新定额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到了中期、后期,由于员工提高了熟练程度,通过积极努力会达到并超过定额。就全体实行劳动定额的员工来说,从劳动定额执行初期到中期、后期,也有一个从相对多数(60%~70%)到大多数(70%~80%)员工,乃至绝大多数(90%以上)员工逐步适应,最后达到或超过劳动定额的过程。


劳动定额只有符合工述几点要求,才能被视为先进合理的定额。


第二单元 劳动定额的修订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劳动定额修订的内容 步骤和方法。

【知识要求】

一、劳动定额修订的内容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产品的工时消耗总在不断地降低。因此,不论是产品现行劳动定额还是时间定额标准,执行一个时期后就会落后于生产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现行定额就要作相应的修改,以便给员工提出新的工作目标,使定额适合于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只有通过不断修改劳动定额,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生产水平提高后不可能立即修改劳动定额,否则不仅会造成企业管理上的混乱,增加定额管理的工作量,而且会挫伤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企业一般都使现行定额保持一段时期的稳定,采取定期修改的办法,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采取不定期的修订。


二、劳动定额的定期修订

劳动定额修改的间隔期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如长期不作修订。定额水平必然与生产实际达到的水平相差悬殊,使定额起不到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如果间隔期过短,频繁修改,也会产生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消极作用。定额修改期间隔的长短,主要根据定额完成情况、生产潜力大小以及定额的质量来决定。同时,也应考虑企业生产类型和产品制造的特点。


1. 新产品的定额应在试制完成以后,随着图纸工艺等技术文件的整顿而进行必要的修订。修订后的定额适合于小批试制。

2. 在小批试制后要转入成批生产时,要随着网络工艺技术文件的定型,再修订一次定额。

3. 专业生产或成批轮番生产的产品,修改间隔期一般是1年。

4. 对某些工艺操作方法业已定型、生产潜力不很大的老产品或标准件,以及质量较好较高、工时定额比较稳定的时间标准,可以每年定期进行一次检查,企面修改的期限可以适度延长。

5. 由于定额制定质量不高,定额水平参差不齐,可先进行内部调整,这种调整也应列入定期修订的计划内。


三、劳动定额的不定期修订

根据有关规定,企业在发生以下情况,对劳动定额有重要影响时,可不受修订定额的间隔期的限制,对劳动定额及时进行调整。

(欢迎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师微信公众号:HRM1688)

1. 产品设计结构发生变动。

2. 工艺方法改变。

3. 设备或工艺装置改变。

4. 原材料材质、规格变动。

5. 劳动组织和坨产组织变更。

6. 个别定额存在明显不合理。

以上情况如属于临时的一次性的改变,可给予补加偏差工时,而不修改现行定额。


此外,新产品经技术鉴定合格,正式投产前,应应对原试制定额进行修订。劳动定额的修订或临时补加工时,均应填写定额修改单或补加工时票,并录入台帐,以便随时掌握劳动定额的动态,保持全厂定额数据资料的一致性。


【能力要求】

一、劳动定额定期修订的步骤

劳动定额的定期修订是一项比较复杂、深入细致的工作,它涉及的面很广,必须在企业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劳动定额定期修订通常可按下述步骤进行。

(一)准备阶段

1. 思想准备。要做好调查摸底,了解各类人员的思想动态。结合形势和生产管理现状并根椐今后发展的要求,由劳动定额部门拟定修订工作的宣传提纲,其中包括形势与任务、修订定额的意义和指导思想、定额的作用和当前现状、修订定额的步骤与方法以及工作安排等。


2. 组织准备。在厂部和车间可分别成立定额修订领导小组,吸收计划、财务、技术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并应注意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的老员工和管理人员参加,以利于集思广益,妥善处理定额修订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同时,为了便于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可适当选择一两个班组、工段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在全厂范围内全面并展此项工作。


本阶段具体的工作步骤如下。

(1)在定额修订前,定额人员要调查摸底,切实分析定额完成情况和当前存在的问题,为修订定额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料,包括厂内产品定额资料,厂内外典型定额手册或综合数据,各项定额完成情况和工时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表,前一修订期内定额变化资料和分析说明,各车间、各工种、各产品定额水平比较,关键件、关键工序和设备定额完成情况,有关工艺文件和技术资料等。

(欢迎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师微信公众号:HRM1688)

(2)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修改定额的控制数即调整幅度。有些企业下达的定额修改指标是综合压缩率。压缩率是指对工时定额水平的调整幅度,计算公式为


例如,某产品原台份的工时定额为100小时,计划调整到80小时,则压缩率=(100—80)/100×100%=20%


有些企业采用计划定额完成系数来确定修改定额的控制数。计划定额完成系数是指在计划期内所要执行的劳动定额提高的幅度。由于工时定额与产量定额成倒数关系,因此计划产量定额=现行产量定额×计划定额完成系数

基础较好的企业,由于各种条件比较成熟,一般可以采取下达压缩率的做法。而基础较差的企业,则不对压缩率作出硬性规定,而是根据所属单位的具体情况,提出定额的修订计划。


(二)修订阶段

劳动定额的修订关系到企业以及员工个人双方的经济利益,关系到企业发展局部和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因此,首先应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提高员工的认识,然后组织员工认真讨论,逐项细致地对所承担的各种产品、各道工序的定额提出修改意见,并汇总上报。组织员工讨论的过程,也是发动群众参加管理、推动改革的过程。


(三)审查平衡和总结阶段

企业劳动定额管理部门应对各车间意见统一审议和平衡汇总后,呈报总经理正式批准。同时,还应认真抓好修订工作的经验总结,收集积累有关劳动定额资料,以利于日后工作的开展。


二、修改劳动定额的方法

企业在组织修改现行定额时,应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地选择修改定额的核算方法,下面介绍简易修改法。


在进行劳动定额修改时,可采用下列公式核算出新定额:

修改定额时,应根据公式(1-4),首先求出零件或产品修改前的实耗工时b,它应当是一个较为准确的算术平均数。然后,再根据公式(1-5)和公式(1-6),求出修改后的工时定额x。由于修改定额时,允许有一个超额量k,它比实耗工时才高出一定幅度。留出这个宽余量,容易使员工接受新的定额,即使第一次制定的定额不合理,经过平衡以后,采用本方法进行修改,也能使劳动定额达到先进合理的要求。


例如,某企业甲车间生产产品A,2011年工时定额α为136工时/吨,生产员工人数为20人,年实际产量为126吨,年制度工日为251天,平均出勤率为95%,2012年修改后的定额工时允许比工一年实际耗用工时高20%(k),试核算出新的工时定额。


按此值来确定2012年该产品的工时定额,则比2011年的工时定额下降了28.53工时/吨(136一107.47),定额压缩率为20.98%(28.53/136)。


第三单元  劳动定额统计与分析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劳动定额统计工作的任务,实耗工时的概念和统计方法,以及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方法。


【知识要求】

一、劳动定额统计工作的任务

劳动定额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指导生产方面,它是企业编制各顶计划如生产、财务、劳动计划,核算产品成本,开展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条件,在组织劳动方面,它是合理安排和使用劳动力,衡量和考核生产工人的绩效,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评工定级,发放奖金的重要依据。搞好劳动定额的统计,对于充分发挥劳动定额的上述作用,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生产的不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定额统计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通过各种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取得产品实耗工时的有关统计资料,为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对现行定额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核算产品成本提供资料。

2. 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各项指标,为考核生产工人以及基层单位的生产成果、进行经济核算提供依据。

3. 对现行定额的状况以及劳动定额水平作出全面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劳动定额管理,适时修订和改进现行定额,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劳动定额的制定、劳动定额的贯彻实施、劳动定额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劳动定额的修订,是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种产品的劳动定额制定出来以后,首先要组织企业员工付诸实施,为了发现新定额存在的问题,使其更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还必须搞好统计分析工作。劳动定额的统计与分析在劳动定额整个执行期内(从新定额开始实行到正式修订之前)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实耗工时的概念和意义

实耗工时,也称实作工时、实动工时、实用工时等,它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生产工人为完成生产任务或生产合格产品实际耗用的劳动时间。


实耗工时按照统计范围的不同,可区分为总产品的实耗工时和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


按照生产单位和工艺过程的不同,它又可区分为车间或班组的实耗工时、工种的实耗工时、工序的实耗工时等。


正确及时地统计产品的实耗工时,有助于考察企业以及车间、班组和个人劳动定额的完成情况,衡量现行劳动定额水平是否先进合理,同时,实耗工时统计资料又是企业核算产品的实际成本的基本依据。通过实耗工时的统计和分析,还可以揭示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劳动消耗的主要问题,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改善和调整劳动组织指明方向。


【能力要求】

一、产品实耗工时统计的方法

企业在统计产品实耗工时指标时,可以通过各种工时统计的原始记录取得有关数据,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一)以各种原始记录为根据的产品实耗工时统计

各种工时消耗的原始记求,按照记录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生产工人工时记录单(卡)和产品工时记录单(卡)两种原始记录。企业可根据这两种原始记录,从不同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类型出发,分别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汇总产品实耗工时。


1. 按产品零件逐道工序汇总产品的实耗工时。以车间为单位,分产品、工种,按零部件逐道工序统计汇总实耗工时,是一项十分繁杂而细致的工作。由车间统计员定期地根据原始记录(生产工时记录单、工票等)登记台账,制表上报厂部,厂部定额统计员再根据各车间上报的报表(日报、周报、旬报或月报)或工时统计台账,按产品分车间(或工种)汇总,由于车间和厂部的统计台账粗细的程度有所不司,采用本办法进行汇总时,工作量较大。本办法主要适用于生产比较稳定、产品品种少、生产周期短的企业。


2. 按产品投入批量统计汇总实耗工时。它是以一批投入生产的产品为对象,统计其实耗工时数和完成定额工时数,使用本方法,要求各车间按期、按产品批量(一般分工种汇总)分别向厂部报送实耗工时和完成定额工时,厂部凭此登记台账。而车间在填报报表时是凭原始记录直接汇总的。采用本方法比上一种方法减少了一定的工作量,但它主要适用于生产周期较短、投入批量不大的企业。


3. 按照重点产品、重点零部件和主要工序统计汇总实耗工时。从众多的产品中选出重点产品,或从众多的零部件、加工工序中选出重点零部件、关键性工序,作为统计对象,分别按照一定的顺序汇总实耗工时。这种方法适用于生产周期长、产品结构和工艺加工过程比较复杂的企业。


4. 按照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统计汇总实耗工时。由于各生产单位和每个生产工人在同一时期内,加工制作的产品是不同的。因此,也可以按照生产单位如车间、工段、作业组班或生产者个人,分别统计出每月或季度的实耗工时,然后根据原始记录,如生产工时记录等,按产品归类分组,最后得到产品实耗工时的资料。


为减少工作量,节约时间,在具体核算时可采用倒算的方法,求得本单位或个人加工某产品时的实耗工时。其计算公式为

实耗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这种方法适合于生产稳定、大批大量生产的企业。

在汇总产品实耗工时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计算出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


(1)直接计算法。它利用下面的公式求出单位产品实耗工时:

(2)间接计算法。对于大量生产的企业,由于生产连续性强,很难区别投入批量。这时,可以企业产品现行工时定额为基础,按车间分产品,根据分工种的定额完成系数(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计算出单位产品的实耗工时。其计算公式为


(二)以现场测定为基础的产品实耗工时统计

以原始记录为根据的产品实耗工时统计,往往受到填写者人为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登记性误差,使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得不到切实的保证,特别是对于生产工人实际操作情况,以及各种时间的支配、利用的合理性,缺乏全面的了解。为了确切掌握生产工人工作时间的支配情况,使制定和修订出的新定额达到先进合理的要求,还必须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生产工人加工产品的实耗工时,以及整个工作班、工作时间消耗进行直接观察。


1. 工作日写实。对生产工人整个工作日中工时利用情况进行观测,可以掌握以下几类时间及其在工作日中的比重。


(1)实际用于作业以及完成作业所必需工时消耗,如作业时间、组织与技术性宽放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宽放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等。

(2)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占用,如停工时间、非生产工作时间等。

产品实耗工时主要是由第(1)类时间构成的,而第(2)类时间直接制约和影响着产品实耗工时的多少。


2. 测时。以工序为对象进行现场观测,可以进一步掌握生产工人在加工产品中作业等类时间的消耗情况,分析和研究各个工序工时消耗的构成,为统计汇总产品实耗工时提供基础数据。


3. 瞬间观察法。根据统计抽样的原理,通过对现场操作者或机器设备进行随机的瞬间观测,调查各项作业活动事项的发生次数及发生率,可以对产品实耗工时进行统计推断,并能保证其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以上三种方法,就其性质来看,都属于非全面调查。如工作日写实虽是对整个工作日工时消耗进行调查,但它并不是每天都在进行。


总之,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企业统计产品实耗工时指标,一般应以原始记录、工时统计台账和厂内报表为基础,即通过经常性调查取得有关数据。同时,为了保证质量,提高统计资料的准确程度,企业还应当注意通过非全面调查(如工作日写实、测时和瞬间观察等),在工作现场直接进行观测,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弥补日常统计中的不是。


二、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

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可根据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两种形式,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按产量定额计算

2. 按工时定额计算。


在生产单一产品的条件下,采用以上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它主要适合于考核生产班组和生产者个人的定额完成情况。


例如,某月甲车工完成合格产品720件,实耗工时为160,并知该产品车削加工产量定额为3件/工时。该车工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按以下公式计算

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为了考核企业、车间、班组和个人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只能采用工时定额的形式,以定额工时综合反映出总的劳动成果,其计算公式为


例如,某车间在报告期内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每种产品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见表1-1。

表1-1

既可以计算个别劳动者完成多种产品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也可以计算一个企、车间、工段和班组生产工人集体完成劳动定额的程度指标。


三、产品产量和工时定额的统计范围及要求

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是根据实际完成定额工时与产品实耗工时的对比而求得的。为了保证该项指标计算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确明反映劳动定额的实际完成情况,必须对计算公式中子项与母项指标的统计内容和范围加以明确。


(一)报告期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

如前所述,完成定额工时指标等于报告期内实际完成的产品产量(Q1)与该种单位产品现行工时定额(Tn)的乘积(Q1 Tn) 在统计完成定额工时总数时,除应注意与分母(实耗工时)在时间、空间范围上的一致性以外,还要明确报告期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


一般来说,企业在统计产品产量指标时,经过检验,产品达到质量要求,合格的产品方能予以统计,废品则不得计算在内。但在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时,为了全面考察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消耗量,需要将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加在一起。在统计产品产量指标时,不是一律将废品排除在外,而是根据废品产生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其办法如下:


1. 如果是为了反映员工、班组或车间的劳动效率,非因工人、班组或车间过失而造成的废品,应统计在报告期产品产量内。这样做,既能够保证完成程度指标分子与分母数据的一致性,又能够充分反映员工、班组和车间完成定额的能力,不挫伤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2. 当考察整个企业的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时,除外协件在加工时发生料废等情况外,无论何种因素(这些造成废品的因素通常由企业负责)造成的废品,均不得计入产品产量。也就是说,完成程度指标计算公式中的子项,只能是完成合格品的定额工时,不包括废品工时。根据以上分析,计算个人、班组和车间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式中DW—一员工个人(班组 车间)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


(二)现行工时定额的内容

企业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产品设计结构、工艺加工方法、设备或工艺装备、原材料材质、规格,以及劳动和生产组织的变更,使产品现行定额不能适应生产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应追加或补付工时。这种追加或补付工时称为追加或补充定额,原工时定额则称为基本定额。基本定额和追加定额或补充定额之和,是企业在特殊情况下,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工时消耗的规定。


当上述情况出现时,计算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应注意以下两点。

1. 计算生产工人或班组、车间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时,对非工人、班组和车间本身的原因所造成的追加定额或补充定额,应计算在产品工时定额之内,这样做才能真实反映生产工人的劳动效率,表明其完成定额的能力。


2. 计算整个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包括追加定额或补充定额,这是因为不正常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出现,主要责任在企业。这样处理,才能反映出企业在劳动定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分析

(一)利用分组法分析集体劳动定额完成情况

利用上述方法计算企业、车间或班组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只能从全局工反映定额的执行情况,不能说明到底有多少员工完成定额、有多少员工接近或没有完成定额。因此,利用分组法,按员工劳动定额完成程度进行统计分组,可以观察总体内部的构成,对劳动定额的执行情况作出全面的详细说明。如某车间100名员工劳动定额完成程度经过分组后,得到表1-2中的统计结果。

表1-2


从表1-2中可以看出,该车间丙组员工超额完成定额83%。是各组中较好的一组;其次是乙组、甲组。从各组的分布情况来看,三个组都有完不成定额的或超额比较多的员工。甲组中未完成定额的员工占18%(6/33=0.18),乙组中未完成定额的员工占6.98 %(3/43=0.0698),丙组中未完成定额的员工占25%(6/24=0.25),这说明乙组员工完成定额的比重最高,而甲组次之,丙组最低。从整个车间来看,完不成定额的人占15%,而有85%的人完成并超额完成了定额。经过统计分析后,企业还应当进一步查明员工没有完成定额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这部分员工逐步接近并完成定额。


(二)分析劳动条件不正常和工时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的影响

已知某车间报告期内工时消耗及产品产量的统计资料如下。



通过上述计算表明,从企业整体来考察,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只达到90.5%,如果将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占用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仅为76.9%,远没有达到现行劳动定额规定的要求。而从企业员工的技术状况和劳动能力来看,员工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115.4%,即员工实际工作1小时,可完成1.154个定额工时的任务。


为什么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呢?其具体原因如下。


(1)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损失了4400个定额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了24.9%(4400/17680=24.9%或115.4%一90.5%=24.9%)。


(2)由于劳动时间利用得不充分,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缺勤工时合计为3116个工时。如果按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折算,总计损失约2820。个工时(3116×0.905=2819.98),使得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了13.6%(2820/20796=13.6%或90.5%一76.9%=13.6%)。


经过上述计算分析以后,应对企业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状况,以及劳动条件失常和工时利用不充分等原因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线客服 计算器 意见反馈

BMFWDT

社保交通咨询请关注便民服务大厅公众号

点击可复制微信关注公众号,找人工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