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病有所医 医有所保

来源:12333社保管查询管家作者:日期:2019-09-26

从断肢再植到5G手术

医疗质量迈大步

本报记者 白剑峰

日前,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院长田伟的目光一直在3块屏幕之间转换,桌上的显示器是远程系统控制平台的操作界面,墙上两块屏幕分别显示着远在山东省烟台市和浙江省嘉兴市的手术现常在5G网络的支持下,田伟通过远程操控机器人,交替完成了两台手术的最关键步骤,为两名脊椎病患者分别精准植入了6根椎弓根导针,这是该院开展的首例5G骨科手术机器人多中心远程手术。

70年来,中国医生用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1963年,面对一位右手腕关节以上一寸处被冲床完全切断的青年工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率领团队经过8小时奋战,完成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之后,患者成功闯过肿胀关、休克关、感染关、坏死关,接上去的手恢复了屈、伸、转、翻等功能,断肢再植获得成功。在同年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外科手术会议上,陈中伟被赞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断肢再植手术,成为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70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年我国位列第一百一十名,2015年提高到第六十名,2016年提高到第四十八名,是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从拳头大的成人心脏,到核桃大的小儿心脏,再到拇指大的胎儿心脏,我国均能开展手术治疗。麻醉技术应用人群包括子宫内胎儿、新生儿和百岁老人,解决了“不敢”和“不能”手术的问题,扩大了手术麻醉服务的可及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70年来,我国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推动了重大疾病诊疗能力的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所有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

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

分级诊疗惠万家

本报记者 白剑峰 朱佩娴

在河南开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有一间24小时值班的卫生室。无论白天黑夜,村民随时可以来看玻这间卫生室的主人叫马文芳,今年68岁,村卫生室就是他的家。52年来,他默默地守护了几代村民的健康。

1967年,16岁的马文芳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当时,村卫生室条件简陋,只有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表“老三件”。凭着“一根针、一把草”,他为很多乡亲解除了病痛。改革开放后, 马文芳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如今,村卫生室实现了标准化建设,马文芳也有了一个新身份——家庭医生。目前,全村共有695户人,其中265户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和马文芳签约的主要是患有高血压、糖尿并冠心病等疾病的65岁以上居民。村里有4个贫困户,马文芳每周都去上门体检,送医送药,有时还要给他们垫钱买药。近年来,他坚持每年义务为全村40岁以上的村民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每年给全村儿童免费预防接种,一个不漏,保障了全村儿童的健康。

马文芳是我国乡村医生的代表。目前,全国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有90.7万人,成为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截至2018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230万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9人。其中,我国全科医生已达30.9万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22人。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并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在线客服 计算器 意见反馈

BMFWDT

社保交通咨询请关注便民服务大厅公众号

点击可复制微信关注公众号,找人工客服